当前页面: >

张百熙先祖元末明初的迁徙考略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05-07 15:28:01

张百熙先祖元末明初的迁徙考略

张百熙文化研究院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号潜斋。谥号文达。出生湖南长沙沙坪镇(长沙县大贤都五甲张家大屋),墓葬春华镇。清末重臣,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推荐康有为为经济特科。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的主要支持者。曾任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工部、邮传部尚书,管学大臣、学务大臣、政务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钦差头等专使英国大臣,多有政绩。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制度,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旧的科举教育体制,制定了中国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制和课程设置(钦定学堂章程),许多一直沿用至今,并力举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出国留学,实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堪称“中国大学之父”。

 

其父张启鹏,族谱登名张延瀚,为道光乙未举人,后供职永明县教谕。因家学渊博深厚,笔墨文案俱佳,经人推荐后入湖南巡抚裕泰衙署做幕僚。且随营开赴湖南新宁县汇剿李沅发聚众谋乱,“兼办米捐局以饷军”,又“以衡州厘务局十余年”。届至继室许氏待产(原配张氏病故)。逐回故里重入张氏祠堂学童湾(1883年百熙回家守制,将学童湾题名学堂湾)执教族里子弟。张氏崇师重教,早于雍正十二年《三修族谱平广文序》记载恢复祠学,“胞兴之遗久之,循月课例,率其族姓子弟来”。“每月聚族子弟,课艺宗祠”。而宗祠垫师薪俸,均取自祠堂公产佃租。赤山张氏宗族家资殷实,一时成为长沙望族巨富,其实,不能不与先人们几度迁徙,逆境奋起和艰辛创业有关。

一、张百熙先祖一族及其近亲流派考析

江西《泰和城西秀溪张氏族谱》载,“秀溪张氏始祖张忠,讳文英,号唤翁”。“系汉留侯张良公的第四十三世孙,亦即中华张氏受氏祖张挥的第一百一十九世裔”。又据清乾隆癸丑和民国九年庚申修编的《城西张氏宏寰二公续修房族谱》载,“考应宿,系晋司空庄武讳华之二十二世孙,故其世系总图继自华公始,盖溯其所从出也。厥后,应宿子文英避兵乱,卜居泰和之西廓”。为理清这一纷繁脉络,现勾勒张华后裔张忠为泰和张氏开山祖的大致传承。顺将长沙县赤山坪张氏宗祠肇基开源的近宗分支一并交待。

张华,字茂先,范阳府方城人,西晋权臣,学者,曾任太子傅,大司空。生儿子:张祎、张韪(二世)--韪生戈(三世)--戈生彬(四世),彬生应奎、应斗、应宿、应箕、应壁。应宿(五世),生忞、悫、愿、忠、怒(六世)。忠(张文英)生景达、景休(七世)--休生谭(八世)--谭生济美(九世),济美传至曾孙汝贤、汝明(十二世)。

张忠的又分出若干支系,其中两支迁徙安徽宿松与湖南长沙。

张忠(一世)至善则(十五世)--传守吾(十八世)。守吾生显佐、显佑、显傅、显禧。显佐(十九世)随父守吾自泰和库背渡江南迁,自立宗祠,后亦为安徽宿松张氏一世祖。

张忠(一世)至--张汝明(七世)。汝明传十世--至张宗可、张宗道(十六世)。宗可亦同又为(赤山一世)--生景诚、景明(二世),景诚生荣政、荣礼、荣善、荣庆(三世)。荣政生渊、潮、淮、海(四世),四子又生育二十一个“世”字辈(五世)。继传张再英(十七世,张百熙祖父)。再英生延昭、延载、张沄、启鹏(十八世)--启鹏生祖同、璟同、百熙、谨同(十九世)。

二、张百熙先人几度迁徙的背景和大致路径

张应宿的迁徙,应宿子汉弼,讳钦。唐进士,兵部侍郎。唐昭宗天复三年,奉旨领清远军赴吉安讨伐谋反的江右刺史彭玗官兵,败叛军于吉水。后因朝廷命“监镇永新”,逐领家人从洛阳徙居江西永新(今江西宁冈县)。

张忠一支始离永新的迁徙,张忠领众子孙避兵灾,事发于天佐年间,抚州刺史危全讽领军攻吴国洪州,为吴军所败,乱兵四野抢掠劫杀,张忠“星夜”举家由永新迁泰和。也为泰和秀溪张氏肇基始祖之由来。

张汝明一支的迁徙,《宋史·张汝明传》载述极简略“徙居真州”,又载“(蔡)京颇幝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史书又载录张汝明在任监察御使位上“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招致奸相蔡京“幝之”,故这一支先祖应是履职避祸迁徙。张汝明晚年“知岳州”,在岳阳太守任内不足两年病故,子孙回迁南昌。某刊物曾载“张汝明知郴州”,实为同名同姓之误,前者为泰和人,北宋元佑六年辛未科进士,而后者为建昌人,系南宋嘉泰二年(1002年)进士。后委以宜章知县。

张宗可张宗道一支族人的迁徙,他们较前祖先长途跋涉更加备尝艰辛。

迁徙背景:元末,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后 ,徐寿辉起事于湖北罗田,嗣后称帝于武昌;张士诚竖帜于江苏泰州,后称王于苏州;刘福通拉队伍拥韩林儿为帝,更一时抢占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大片地盘;更兼还有芝麻李拥兵盘踞徐州,明玉珍协众杀奔四川。一时江河上下战火纷飞,中原大地血雨腥风,为远离战乱兵祸,张宗可抛家弃职率弟及其子侄,狠心踏上漫漫逃生之路。

迁徙时间:张宗可出走泰和前,时任吉安路治所,而到明太祖朱元璋于壬寅年(1362年)废路为府,且吉安府治设庐陵县,亦可推断张宗可一行应在“撤路”之前迁出。《赤山张氏谱·卷十二》载,“公(世亲公宗可)当元顺帝时出襄农政,授分司农司,七品冠带”。“分司农”应指吉安路掌管财赋农政官员,亦可推断为在壬寅年之前后的1361年秋夏之间离赣赴湘。此外,《赤山张氏谱·卷首》中《初修族谱象山公序》载述,“我张氏系出宋监察御史讳汝明字,宜舜公之后,……世亲公值元末兵乱偕弟宗道子侄,避居长沙之柘冲”。

迁徙路径:从泰和秀溪一路晓行夜宿至南昌,略停留,《族谱》三次载录“创皇离走”,亦应说明在南昌滞留不长,原拟从铜鼓进入浏阳上长沙,因事发突然,多方打探且做计较。改为走西北方向奔万载,由宜春转萍乡进长沙。一行 族人最终往北定居大贤都欧塘。

从张忠徙泰和、张汝明徙真州(今湖北仪征)至张宗可迁长沙,无一不为“战乱、人祸、兵灾”所迫,直至1854年太平天国肖朝贵一部人马攻打长沙,张启鹏、张百熙父子躲兵远避永明都庞岭。赤山坪张氏一脉之所以繁衍至今,全赖先人以迁徙困顿“清零”为起点,于逆境中率子孙与命运抗争,勤于耕读,奋力创业,直到遇挫愈坚,富甲一方。

三、赤山张氏先人一族入湘栖身旧址考

欧塘--张家湾。1361年秋季,张宗可一行从萍乡上株洲进入长沙,往北行“一舍之地”入大贤都,走大道过官桥,行至原石常乡荣合桥上岭,往左从岔路口进入欧塘,遂在此筑室结庐。久而久之,称张家湾,选此“泊居”,大抵有下情由:一是与张宗可履职“分司农”擅长农事耕耘眼光有关,该地接常家沖溪水淙淙,青山环绕,尚不失为乱世遁居的上佳所在;二是俟山岭视野开阔,便于发现异常情势,早作回避;三是山区易于藏匿,保住子孙血脉。故而《始迁祖世亲公暨妣鄢夫人传》载录,“宗道公析处浏阳,公留长沙,卜宅大贤都欧塘冲,并置田师姑冲,石塘冲等处,遂占籍焉”。其孙张荣政的传记《曲江公暨配苏孺人传》同载,“荣政公,经术湛深,兼通医学地理,自欧塘冲移居赤山坪”。这也说明欧塘是他们入居长沙的首站之选。

星沙--师姑冲。《赤山张氏谱》中出现“占籍星沙”前后达十一次,占籍星沙亦是洪武问鼎后的1368年春,因时局大定,张景诚、景明兄弟奉父母从新化上梅山返归。景诚夫妇照顾年届73岁的宗可公,景明则上星沙师姑冲开荒拓土。《赤山张氏谱》(以下简称族谱)载,“六大房祖业师姑源等处,遂年征租数千石(一石计一百二十斤),镃基广远,蓄积丰饶”。张氏每年有数十万斤租谷入账,虽是张荣政后来率“永、世”字辈几十号丁壮子孙努力经营的结果,但与张景明舍欧塘移驻星沙的大谋略不无关系。景明领后裔在师姑冲没早没晚“插标占地”,于《原雅田王氏谱》也有类似记载,“时湖南丁大乱”,“我肇基祖随蚁赴之众,数标杆为记,划一亩之土丘,……奠定其家室”。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八月,明大将徐达兵陷长沙“略取荆湘诸路,连克江陵、夷陵、潭州、归州、辰州、衡州、宝庆”。明朝潭州指挥使严广讨伐陈友谅在湘潭残部饶鼎臣,“全县幸存4635户、20053人”,县城“湘潭土著仅存数户”,“醴陵古老土著仅存十八户,余皆无复存在”。

宝庆--上梅山。1363年8月,陈友谅鄱阳湖大战阵殁,大将张定边拥世子陈理经长沙奔武昌,坊间传言“明军将至”,张宗可父子等仓促中奔宝庆新化。而以元末湖广行省行政区域划分,新化其时隶属宝庆路。但早在北宋熙宁五年“章淳开梅后”,“诏以山地置新化县”,这个“山地”在宋时就是梅山的代名词。《湖南通志》称新化叫上梅山,安化叫下梅山。张宗可积年谙熟地理,清楚不过“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自然避凶趋吉选择奔此。

《安化县志》又载,唐代至五代十国各地入安化籍计五户姓,宋元两朝入此分别为27姓和20姓,而明初乱世却达58姓,其中有19姓均来自江西泰和县。惶不论其中会有张姓的近亲远族,但以张宗可曾任分司农公众人物而言,认识其中一些泰和人士亦甚有可能,于是宗可等抱定奔梅山自有去处之理。因避乱毕竟是数年间,而原栖身之处自难可考,但《清远公暨妣谢孺人传》载,“当江右之乱随父来长沙,长沙复乱,更趋宝庆新化,居六载”。从1363年8月至洪武定都南京,张宗可父子居深山僻岭,消息闭塞犹晚,自是1369年春回长沙与“居六载”甚为吻合。

赤山--三字墙。《族谱》载录赤山一世祖张宗可夫妇、二世祖张景诚夫妇,其葬阙均冥福于大贤都欧塘。二世祖景明葬阙在师姑冲,可说明他们生前对经营欧塘、师姑冲的感情至深。《族谱》又载, B宗可公尝游赤山坪,爱山水之胜,地土之绕,及筑室而居;张荣政三世祖生于1374年,少年时亦常陪伴叔父景明雇工经营师姑冲田土,后来从星沙尝游赤山,遂又奔赤山拓荒置田,且为后裔尊为开山祖。

1797年,张氏第十六世祖张再英即张峻的长子喜中进士,“候铨七年”后被委以广东海康县知县,因为张峻不善治家,再英幼时与弟弟再华再棻再芳四人困居斗室,后于14岁上李家入赘为婿。再英上任翌年从薪俸中节资;另置赤山坪祖屋三字墙,“西边上进瓦房八间,民田七亩”(见附件一)。数年后,再英先后生四子,长子延昭曾入太学,应乡试中举,并委以陕西洋县县丞,后代为西乡县县令,家眷由二弟张沄陪送入陕。

二子延载,贡生,后授永明县学训导。

三子张沄,1853年道光一朝癸丑科进士,先为京师刑部主事,后历任陕西、山西等地监御使,因家眷随其任上相夫教子,名份上的房产田土悉让四弟启鹏。

四子张启鹏,先后生祖同、璟同、百熙、瑾同(后过继张沄),咸丰初选为永明县学训导,后入省巡抚衙署为幕僚。

1874年4月初6日,百熙生于赤山张家大屋三字墙(其原址现尚留半壁墙垣,为他人搭建住宅),外祖父许胜鼎早年司任华容县教谕,亦为地方儒士小有盛名。

①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

②洪州亦指今江西南昌市旧称。

③见《明史·太祖本纪》。

④见《醴陵县志》。

⑤《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

⑥见《安化县志·卷六》。

⑦见《宋史·梅山峒蛮》。

⑧见《赤山张氏谱·行传》。

附一:清朝嘉庆年间长沙县地名今古对照表(十都)

尊阳都    今金井

清泰都    今福临

锦绣都    今路口

万寿都    今黄花

淳化都    今安沙

大贤都    今北山

明道都    今黄花北山及市郊一带

临湘都    今霞凝铜官

新康都    今靖港

河西都    今高塘岭 (作者:张百熙第四世孙张曦宇2019-1-31)

附二: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