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毛泽东去安源的油纸伞哪里造?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05-15 00:54:19

毛泽东去安源的油纸伞哪里造?

 闻涛听 韶山网


青年毛泽东身穿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在山路上,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

这就是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中描绘的是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前往安源时的情景。这幅创作于1967年的油画家喻户晓,在**期间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为三大红色经典。据有关部门统计,这幅画的年画、招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共发行了9亿多张,超过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算起来全国平均每人一张多,创造了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这幅画的作者、北京画院原院长刘春华的回忆文章中,披露了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的原话:”那画先是放在中央政治局开会处,请政治局的人看了,都认为很好,很像毛主席。后来,又搬到毛主席处,主席看了,说:‘神气还像我。只是这衣服太好了,我那时没有这么好的大衫,都是旧的,没有这个好。鞋子嘛,也没有这样好,那时常常走路,有时一走几天,鞋破了,就光脚走。有时碰到朋友,朋友出钱给买双草鞋,穿破了,又光脚走。伞也对,时常下雨,出门总带把伞。’”

那么请问,毛主席手上的这把油纸伞是哪里的?


这还得从1921年说起,那年中国***成立了。

10月下旬,为贯彻党的“一大”决议,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以湖南学校教师身份第一次来到安源进行考察。

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名义,从湖南长沙来到安源,住在八方井的同乡、在矿上当段长的毛紫云家中。毛泽东借找工作之名来到矿井下干活,结识了长期受尽欺凌、怨声载道的路矿工人。可是向来逆来顺受的工人们不敢与洋矿主、土监工们作斗争。毛泽东却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与李立三决定将"安源这锅冷水烧热"。

当时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李立三送给了毛泽东一把红色油纸伞。首先他们拜访了矿长林之轩,以兴办平民教育为理由,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很快就发展了几名党员和200多个积极分子。刚刚从俄国学成归来的刘少奇,也马上加入到安源的工人运动中来。三个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凭借着自己的信念、理想与**,先后在安源开办了工人俱乐部、矿工合作社和剧社,鼓励工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做人,同时筹划着罢工运动。

1922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当年9月初,毛泽东第3次来到安源,果断决定举行大罢工。9月12日,中国***成立了罢工指挥部,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这一年,李立三才21岁。李立三在安源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了“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权利。他常常对工人说,“工”字加“人”字,合起来就是“天”字,工人是顶天立地的。李立三在安源工人中威望很高,工人们称他为“天下第一英雄”。

因计划周密,强大的声势使路矿当局无计可施,只好同工人俱乐部代表签订了包含13款内容的条约,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要求。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白色恐怖下的一声惊雷,是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当中绝无仅有的一次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安源矿井里先后走出了杨得志、萧劲光、吴烈、吴运铎、熊飞等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干部。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毛主席手中的红色油纸伞是醴陵人李立三送给他的。

曾有一把油纸伞,

如花朵盛开在江南的雨季里。

它情意绵绵,为西湖边的许仙和白娘子牵线搭桥;

吉祥喜庆,映红过无数新嫁娘的脸庞。

它与雨巷里的丁香姑娘相逢,是那么诗意忧伤;

又在油画里陪伴青年毛泽东坚强地踏上革命征程。

走进醴陵这片红色热土,走近一个个历史现场,过去清晰在目,如在昨日,我们仍然能清晰感受到那份革命豪情还在延续。毛泽东、朱德、李立三、耿飚、左权、蔡申熙、朱克靖等革命家和工农革命军在醴陵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至今保留的革命遗存就有近百处。

   忆往昔,毛主席去安源干革命,一把油布雨伞定乾坤;

看今朝,毛体红伞,红色文化传承给红色接班人。

油纸伞已成非遗,活在记忆里、展会中、舞台上

生活中,你打的是时尚靓丽版--毛体红伞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