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师恩难忘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06-23 12:19:31

师恩难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罗浩京  

    每当站在我工作的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所在的新媒体大厦上,遥望南方的家乡时,总不免会想起湖南日报那栋熟悉的办公楼和楼里那些谆谆教导过我的老师们,从心底涌出一句话:师恩难忘! 

    40年前,我还是平江县金坪公社边远山区的一个民办教师,每天读湖南日报尤其是“学校生活”专栏成了我的习惯。曾试着寄过几篇学校题材的稿子,虽没被采用,但每次都会收到专栏责编李凌沙老师的回信,指导我怎么写稿。我和他素不相识,收到这样的信自然特别暖心。

    一个风雪搅天的深夜,我在乡间蜿蜒山路上看到一闪一闪的手电光,巧遇金坪中学方予老师家访归来,他向我讲述了如何动员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故事。回到家里已是凌晨两点,我抑制不住冲动的心情点亮煤油灯,写完《劝学记》这篇稿子天已快亮了。

    我家距长寿街邮局20华里,邮件两天一班早晨6点半托运发往长沙。我拿着装稿子的信封走出家门,迎风踩雪,一路狂奔,赶到邮局时当天的邮件已经用铅封好放到班车顶上的行李架了。我焦急地向邮递员老邓哀求:“我一夜没睡写稿子,赶了两个多小时山路,赶不上这趟班车就要迟几天了!”他听我这样一说很感动,就把我的信封捆在邮件铅封口外面,再用绳子固定好。看着班车摇摇晃晃远去,我心里一直悬着,生怕我的信封在哪里掉了下来。焦急的日子真难熬。10天后,我收到李凌沙老师寄来的一张1982年3月4日《湖南日报》,刊登了我写的《劝学记》,当时我那种欣喜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3个月后,我写了2篇稿子来到报社,找到了凌沙老师。他十分亲切随和,还邀我到家里吃中饭,下午帮我把其中一篇稿子改好,要我誊写以便揣摩感悟。他似乎看出我不安的心情,安慰我说:“你的文字功夫还是不错的,只是定角度、选题材弱一点。不要急,多读、多写、多想,就会进步。”他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一周后这篇稿子《班班都有开水供应》见报了。

    因为身在乡下,除了教育方面的稿子,我也常写一些农村题材的稿子,由此又认识了报社农村部两位年长的老师阮甫堂和左泽荫。甫堂老师见到我总是说:“来来来,快坐到这里。” 泽荫老师会沏一杯热茶,还给我讲最近需要哪方面的稿子,以及题材要求、写作方法等等,每次都像是上了一次新闻写作培训课。记得我曾向他俩汇报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个体经济刚开始发展,我的家乡镇上有个私人办的“周记旅社”,每晚有20多个旅客住宿,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没想到营业3个月就被说成影响国营旅社生意,要求停业关门,还来了七八个人把招牌拿走了。两位老师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我写一封读者来信,向“农村信箱”反映问题,报社根据法律政策公开答复。在两位老师指教下,我坐在农村部写出初稿,经过老师手把手修改,《不应把个体工商业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来信稿见报了。见报当天,当地有关部门就来到“周记旅社”,表明“上次禁止你营业是错误的”,周记旅社很快重新开业了。

    从这件事,我深刻感受到党报正确舆论引导的重要和威力,也更加注意发挥自己身在基层的优势,关心和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更多地反映基层的民情和呼声。后来我被调到区委办公室工作,掌握情况更多也更准确,和湖南日报编辑老师的联系更多了。在他们的指导下,我采写的稿件质量也不断提高。比如我写的《一条解决基层信 访工作的新经验》除在《湖南日报》刊发,还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人民信 访》等采用。

    40年过去了,湖南日报为我改过稿子的老师不下20位。前些年,我虽然到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工作,但一有机会,总要和他们联系,向他们问问好。今年湖南日报创刊70年,这些年高德劭的老师们,不少人已经离开了自己无限忠诚的新闻事业,后来进到报社工作的年轻人,只怕大多数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了,但我这个始终在他们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却时时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难忘这份珍贵的师恩。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