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不读书不明理不进步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12-30 00:07:05

不读书不明理不进步
     文/唐耀坤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明的民族著称于世;诸子百家时期,诸子著书立说,国人读书钻研,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巨擘。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中国是那园中最为耀眼亮丽的一朵!古时的中国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大发展,受世界人民公认和钦佩。
然而,中华民族到了近代,不知什么时候国人将读书钻研的习惯丢了。据学者统计,中国近五百年来没有给世界贡献一项发明。中国一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近代在发明创造上却如此落伍,我们不但不感到汗颜,反而沾沾自喜的吹嘘。一个民族要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民族,不是看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多寡,而是看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大小。光靠人多声大喊口号,是不会受到世人尊重的。
迄今,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今天的国人为什么都向大党阀、大军阀**学习——“不读书、不看报”了?
我认为除了野心膨胀、急功近利、巧取豪夺的心理作祟外,还有客观环境所使然;当前国人不爱读书有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好书越来越少;二是读书不能“当饭吃”(无用);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拼爹”时代,爹代替了书,爹中是有黄金屋,爹中亦有颜如玉。
古人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才有了今天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今,我们现代中国人却忽略了读书才是智慧来源的事实。
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著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匈牙利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匈牙利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在这些国家人们的眼里,不但将爱好读书看报看成是做人的好习惯,而且看成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因为这些国家的人爱读书,他们在获得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诺贝尔奖项上,按人口比例来计算是非常高的。以色列诺贝尔奖得主有8个;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中国迄今为止,才只有莫言、屠呦呦两人获诺贝尔奖。
不读书带来的后果——不明理。一个不明理的民族,那一定会是一个劣等的民族;一个不明理的社会,那将是一个蛮荒的社会。在不明理的社会里,就会出现违背常理的口号和行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没有低产的作物,只有低产的思想。”“思想上有钢就会有钢。”等口号曾在中华大地响彻云霄。“全民炼钢”的行为遍布全国,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炼钢铁景象——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在“大炼钢铁”。 全国二十多省,无一甘落人后,都在不顾一切地蛮干——炼钢!到处建炼钢土高炉,没有铁矿石,就将各种各样的铁器回炉炼一炼。北京人将暖气管拆掉、砸碎,填进土高炉的炉膛里,等熔到铁水时往外一倒,就炼成了“土钢”。上海洋建筑多,有的是铁门,黄浦江边的外滩还有一圈铁链围住花草,这些都可以取代铁矿石拿去炼一炼,于是它们陆续变成了牛粪堆似的“土钢”。云南昆明市组织了六、七万“儿童团”四处寻找废铁,放到土高炉里去炼钢。为了土法炼钢,因需要燃料,全民砍树;为了土法炼钢,因砌炼钢炉需要砖,全民找砖;为了土法炼钢,不惜将整个生态环境破坏。红军长征时最年长的老红军——徐特立, 他已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了,两年前他回过湖南老家,一九五八年底再度返乡时发现,昔日葱茏的丘陵,黄泥裸露,林子全毁了。当公社党委书记向他汇报“跃进战果”时,他问道:“山上的树哪里去了?”书记只好实说:“烧炭炼钢铁。”徐特立摇头叹气:“我们不能毁祖宗山,作子孙孽呀!”他回京后即给家乡寄去了两千元钱助其植树。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个不明理乱作为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一位智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这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民众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的民众是否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领域乱象丛生,易中天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教育最大的罪过,是“把人脑子搞坏了”。当下文化最大的问题,不是“娱乐化”和“庸俗化”,而是“弱智化”。
试问,在“娱乐化”和“庸俗化”面前,国人还能静下心来看书吗?在“弱智化”的催化下,国人还能看得进(懂)书吗?
我们不读书不明理这个社会还能进步吗?
我国很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呼吁国人,不要浮躁、狂热,要多读书、多明理,我们想要社会进步,只有我们自己进步了,社会才能进步。社会是我们组成的,我们是什么样,社会就会是什么样。
我们那些公共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和社会好的公心,对社会上一些乱象提出批评,想让这些阻碍社会发展的乱象尽快消失,让社会尽快进步。
然而,我们这个不读书不明理的社会,野性狂傲惯了,容不得批评意见,将那些真知灼见、金玉良言,统统归为别有用心的诬蔑和攻击。对那些敢提意见的知识分子,视为眼中钉、肚中刺。致使社会上的公共知识分子越来越少,学术界死水一潭,文化界死水一潭;娱乐界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在社会上异常的活跃,却使人进入了不明理的麻痹状态。
我们常常对我国提有见地的批判意见的人不能相容,甚至于出重拳打击,但对别国提反对意见的人士,却隆重相迎、礼遇有加。
2010年8月13日,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来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人民日报》就此发表报道,称他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国家元首”。
诺姆•乔姆斯基这位82岁的老人,他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美国政府比作“饿狼”或“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这些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麻烦,相反,却为他赢得卓越的声望。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
诺姆•乔姆斯基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教授,他一辈子向美国政府提批评意见。他的观念是:我不是希望社会好,我批判社会做什么?一个批评者,对于一个公民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遭遇烦恼,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他认为自己对美国的批评,看上去像是一种敌视,但实质上是一种认同和热爱;自己肯付出一生来对这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我们的社会历来就缺少对“批评”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思考。诺姆•乔姆斯基的批判观念告诉了我们,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有必要从乔姆斯基的观念中去学习勇气和雅量。
我们的社会要进步,就必须要从读书、明理开始,中国当前最要紧的是不要浮华自大,而要稳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