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情比江水韵更多——侧记“广东省劳动模范”陈晓懿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25-11-07 14:06:28

情比江水韵更多

——侧记“广东省劳动模范”陈晓懿

七溪山人

01_看图王.web.jpg

陈晓懿

引言:

据“清远不远”报道:《麻编与陶艺出征西非经贸会 在广州,岭南非遗与西非经贸碰撞》(2025.10.26)。10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与经贸交流活动在广州流花宾馆举行。“2025走进布基纳法索经贸合作交流大会”由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馆主办,不仅为中非经贸对接搭建了重要平台,更成为中华岭南非遗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

02_看图王.web.jpg

晓懿麻编书院代表陈晓懿和清远市清兰陶编文化有限公司代表陈姣兰受邀参加此次盛会。她们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传承使命,带着各自的代表作品踏上了这场意义非凡的交流之旅。

活动现场,陈晓懿带来的手工编织作品吸引了众多目光。麻线在她的指尖交织,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代代手艺人的巧思与温情,承载着万古纺织技艺的文明根脉。

另外,还有一篇《陈晓懿领路,非遗麻编点亮“知邻”社区》报道,2025年10月22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机电工程学院“知邻”一站式社区内,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指尖魔法,千载匠心”非遗麻编体验活动精彩举行。此次活动不仅为校园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气息,更为40余名学子搭建了一个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平台。

活动特邀非遗麻编技艺传承人、成就斐然的多面人才陈晓懿教授亲临现场。陈教授身兼数职,不仅是清远市陶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晓懿麻编书院院长,还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清远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同时拥有广东省乡村工匠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乡土专家等专业头衔。

晓懿麻编作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其作品以细密针脚展现着对传统的致敬和对匠心的追求。

查AI导读,速览精华:“劳模陈晓懿用麻编技艺为乡村铺就致富路,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这种校村合作的‘双向奔赴’,正让传统工艺焕发光彩,为孩子们播下奋斗的种子。”

管窥陈晓懿:从农业到麻编,一路坚守,不忘初心,秉持传承与奋进……

情倾“大有可为”。

2025年10月2日,笔者有缘来到广东清远。陈晓懿活跃的身影,从陈姣兰大姐接站的车辆中出来,接着一同驶向市区。

途中,车辆停在靠近市场的附近,她还去买了一些菜。让笔者看到,这位小家碧玉般的女子,真的好能干。

随后,我们相互建立微信。接着就看到她发出的信息——《热烈欢迎胡玉明先生莅临主讲“万古文明与非遗传承公益讲座(第4期)”。同时,还用了“广告”语,称:此次胡玉明先生携“清远颂”诗歌创作而来,必将以其对文字的精妙驾驭、对山河的深情洞察,为我们解锁“以诗绘清远、以文续文明”的全新维度。期待与先生一道,在诗与非遗的碰撞中,共赴一场兼具厚度与温度的文化盛宴。

晓懿告诉,她的手作《蝶舞麻纹·万古盒》:麻丝缠就万年蝶,一匣文明掌心藏。反映了“岭南古麻织就肌理,蝶纹绘尽宋元意趣”。

目睹她丰满的文字,顿感她不仅在传承非遗浪漫,而且文采了得,非常人也。

尔后,又看到晓懿撰写《我的半生——从拓荒者到守艺人》,从而有了进一步认识。

1974年3月,陈晓懿出生于广东怀集县。这里有绥江蜿蜒,贯穿全境,素有“一江四河八水”,润泽漫野锦绣。

晓懿叙述,少年和青春期,家里充满温情,还有坚韧的影响。父亲幼年成为孤儿,吃百家饭长大,这段经历铸就了他坚毅、感恩的性格。

“妹头,别人帮咱,咱要记一辈子;做人呐,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再难也别低头。”父亲的这些质朴话语,如明灯般照亮了晓懿的人生道路。

回眸,这半生的路,走得不算平顺,却每一步都踩着热爱与责任。

从阳山的山野荒坡,走到清远的田间地头,最后在一缕麻线的经纬里,寻得新的坚守。这份坚守的背后,既有外婆传下的手艺温度,更离不开杜钢建院长与诸位师友的鼎力托举,是他们让我看清,传承从来不是独行路。

——无悔青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晓懿在怀集县城长大。她的父亲陈瑞,出生于怀集县连麦四乌村,是某车站的站长;母亲莫桂英,广西灵峰人,是一位建筑师。是时,她是家里捧在手心的姑娘。

中专毕业后的晓懿,进了车站工作。一年后,她又凭着一股闯劲,承包酒店当了老板,二十出头的日子,顺风顺水的青春,就像开了挂一样。

2000年,晓懿步入婚姻的殿堂,随后便融入了丈夫的家庭生活。一次乡村之行,她目睹了丈夫家乡阳山县大山深处的穷困,以及乡亲们对摆脱贫困的急切渴望,于是决定弃商从农,将青春奉献给大山。

2002年的秋天,她的人生轨迹,可以说转了个大弯。一是随丈夫打道回府,来了到他的家乡——阳山县黄竹村。二是汲取农业知识,努力学习大专课程,为在土地上扎根做准备。三是谋致富之路,承包了150亩山地。

这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荒滩”:杂草没过膝盖,荆棘扯破衣衫,更散落着不少旧坟。冬天的夜晚,晓懿难忘最是难熬,黑云压得山岗喘不过气,朔风穿过土房的缝隙嘶吼,她裹着厚被子,心凉得像揣了块冰。

她不止一次曾想收拾行李逃回县城。可看着丈夫眼里的期待,想着“农村大有可为”的念头,她只好咬咬牙劝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晓懿从小没碰过锄头,面对现实,她只好跟着丈夫披星戴月开荒,她学会了驾驶拖拉机等相关农业机械;手掌磨出的茧子破了又结,体重掉了十多斤,硬是把荒坡一寸寸翻成了能种庄稼的耕地。

——立体种养。

创业之路,艰难重重,资金紧张、技术缺乏、病虫害侵袭,但她凭借着父亲的鼓励,四处请教专家,精心照料果园。

“种沙糖柑桔于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晓懿如是说。

为了摸清门道,她自掏腰包到“沙糖桔之乡”四会学技术,白天跟着农技员蹲在果园记笔记,晚上对着电脑查资料到深夜,施肥的量、剪枝的角度、防病虫害的时机,一点点抠细节。2007年秋天,果园终于挂满金黄的果子,压弯了枝头,当年收入就有20万;净利润超10万元,还带动10余人全职就业。随着技术和果树升级,果园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逐年以100%速度递增。至2011年,果园营业收入破百万元,净利润超40万元。

后来,为解决肥料成本问题,她又和温氏集团合作养猪,搞起“猪—沼—果”立体种养,2010年单是养猪利润就有40万。那时乡亲们笑着喊“阳山小fupo”,确实远近闻名。

可是,又有谁知道,在饲养160多头母猪的工作过程中,晓懿伴随母猪们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例如,从母猪怀孕开始,她要从种猪身上取精,然后选准时机为母猪进行人工授精;母猪养得多,经常有生产的情况,为了防止难产,她有时要助产,遇到特殊情况,她有时要把手伸到母猪的肚子里,帮助拉出来,才能确保“顺产”平安。这不仅需要助产技术和经验,还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腥臭。为了保障仔猪成活率,只要有母猪生产时,她就要守护在母猪旁边,帮助弱小的小猪崽及时吃奶。个中艰辛,只有走过来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成立“合作社”。

晓懿说,我没有忘记“喝水不忘挖井人”。

从2004年起,她就开始注重规模效应。一是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劝大家一起种“沙糖”柑桔;二是手把手教技术,分文不取;三是牵头成立柑桔专业合作社。

在村镇政府的支持下,从2007年开始,注重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硬是通过努力,让“粤峰牌”沙糖桔,评上了“中华名果”,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到后来,全村224户都种上了沙糖桔,总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值1300万,利润达500万元,辐射带动约1000人提前脱贫。黄竹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甜果村”。

合作社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收益,还推动了产业发展。2012年前后,阳山县沙糖桔种植蓬勃兴起,与四会沙糖桔形成互补。

情系兴农“金凤凰”。

陈晓懿在阳山出了名,由“小fupo”变成了“桔凤凰”;由引领家庭在山区走上致富路,转变助推贫困户“笑逐颜开”,成为了一只深受老百姓喜欢的“金凤凰”。

据资料介绍,陈晓懿是一位将技能技术、理想信念、勤恳劳作以及卓越业绩汇聚于一身的巾帼典范。二十年来,她扎根于农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从结满沙糖桔的山地到丰收西洋菜的田间,再到农业企业家协会,她踏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实干的精神书写了无悔青春。

详细了解,这些概括实事求是,“牛皮”不是吹的。

——让贫困户“笑逐颜开”。

2008年,陈晓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gongchandang。

尔后,她当选为黄竹村委员,成了村里的扶贫经纪人。黄建国是她帮扶的第一个贫困户,他早年靠打零工过活,一年收入不足2000元,40岁还是光棍一个,住的是泥坯房,漏风又漏雨。

为此,晓懿把黄建国聘到果场打工,一边给工钱,一边把种果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2008年他想自己种桔树,晓懿又送化肥、送农药,还天天去他的小果园盯进度。2010年,他的沙糖桔卖了5万多,不仅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还在晓懿的撮合下娶了老婆,煎熬多年的苦日子,终于有了奔头。黄建国写在脸上的喜悦,甜在心里,感恩有缘人给他带来了好运和幸福。

这些年,晓懿陆续帮扶了8户贫困户,看着他们从“愁眉苦脸”到“笑逐颜开”,她比自己赚了钱还开心。还有村里的黄竹大圳修复、黄竹坑便民大道修筑、黄竹小学修缮,她都冲在前面。2012年,陈晓懿被评上清远市劳动模范、2015年又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

2025年10月4日,当笔者在晓懿宿舍,望着她捧着的一大摞红本本,一种油然起敬的心情涌上心头。约20本证书,那是汗水浸润出来的结果。

例如,2024年,广东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陈晓懿“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可以管窥,那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2013年,阳山县妇女联合会授予晓懿2011—2012年度“双学双比”活动优秀女能手;2016年4月,当选阳山县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清远市农业产业协会会员单位;6月,参加中组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班学习,评为“优秀学员”;12月,清远市总工会命名陈晓懿为“清远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5月,持有妇婴护理专项职业技能证书;2021年12月.评为清远市乡村振兴农村实用人才;2022年10月,担任清远市农业企业家协会“乡村振兴公益主播”、副秘书长;12月,参加共青团清远市委农村创业青年“云上领头雁”直播推荐官培训;清远市乡村新闻官指导服务中心,广州市花都区、清远市阳山县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结对共建协议书;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授予“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2022年11月,聘为学院兼职的“德育导师”;清远市社会组织妇女联合会聘任执委(2024—2029年),任期五年;2023年6月,聘为中国餐饮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东盟餐饮行业创业大赛的中方代表的中国境内“评委专家”;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聘为劳动教育实践导师。多次被评为“优秀gongchandang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可以说,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那些年的苦,如今都化成了甜”。晓懿如是说。

——建“劳模创新工作室”。

透过晓懿的那些红本本,实践表明,生活从来不会一直处在顺境中。

回眸2013年,“黄龙病”像一场噩梦席卷果场。成片的沙糖柑桔树枯萎,果子落得满地都是。晓懿躲在果园里掉过泪,却没认输——很快引种鹰嘴桃、三华李,让光秃秃的山岗重新披上绿装。

然而2015年,晓懿因家庭变故,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不舍地离开奋斗了13年的黄竹村。但她的脚步却没停下:转身去小江镇下坪村,租下350亩山地,开启了西洋菜的研究与改良,将水种变为旱种。同时,成立了阳山县“森南蔬菜专业合作社”,探索西洋菜“良种良法”产业化。

历经两三年的不懈努力,晓懿终于取得巨大成功。菜苗嫩匀甜爽,无虫害,每年可收割10次左右,价高且供不应求。每亩年产值超6万元,净利润超1万元,带动就业超200人次。

合作社还建立了拥有SC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远销多地。如今,旱地西洋菜已成为阳山县主导农业产业之一,同时也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陈晓懿也因出色表现,2015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尔后,又建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开发出“金镔”牌菜干系列产品,让蔬菜通过供港澳备案,带动20多个村小组的村民分红。2020年,她又在大崀镇租下1000亩水田种丝苗米,让阳山的“米袋子”也装满香甜,打出属于自己的“金象”招牌。

——珍惜“抱团取暖”。

2018年,晓懿到清远市农业企业家协会当秘书长,还兼任党支部书记。她重视党建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也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认可,并且当选为新一届的中共清远市社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协会107家会员单位遍布八县市区,人手却紧,她只带了一位秘书,就扛起了技术培训、展会承办、品牌推广的全部活儿。在她的引领下,农业企业家协会荣获了“四好商会”“4A级社会组织”等荣誉。

在参政议政领域,陈晓懿的经历同样熠熠生辉。2016年她当选为中国gongchandang阳山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当选为阳山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7年当选为清远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0年是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她牵头组织会员给疫区捐物资,在广东扶贫日募集了56万多元善款,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帮企业打通产销链路。看着货架上重新摆满清远的农产品,看着乡村产业慢慢复苏,使她更加懂得了“抱团取暖”的力量。

——服务社会。

作为劳动模范,她注重榜样引领,晓懿以自身的光芒照亮着身边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扶贫事业不遗余力地贡献着。她曾先后被评选为阳山县扶贫经纪人、阳山县脱贫先锋带路人、“双学双比”活动优秀女能手、阳山县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清远市乡村新闻官、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清远市驻镇帮镇扶村专家指导服务团”团长、广东省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清远评审委员会组长、清远市科技特派员、清远市乡村振兴公益主播、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特聘食品智能加工技术客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导师等。

情倾“非遗文化”。

俗话说,万事万物皆有缘。

没有想到,在“疫情”最吃紧的日子里,虽然在基层工作“连轴转”,晓懿却在一次偶然的“倒腾”中,翻出了外婆李玉婵留下的旧麻编。

那可是小时候,外婆教她编的小荷包。针脚虽粗,却藏着掌心的温度。自此,她在工作之余,总爱摸出麻线,摸索着续编几针,把外婆的手艺捡起来,当作忙碌生活里的一点慰藉。

没有想到,就是在这种“慰藉”中,让她走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天地。

——为非遗传承做点实事,值了。

晓懿说道:“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把麻编传承做扎实,是在退休后,更离不开杜钢建院长和社会各位老师的鼓励。”

杜院长常说“非遗是文明的活根”。

他不止一次肯定晓懿“从农到艺”的转型,说这是“把田埂上的生活智慧,变成能传世的文化财富”;还有不少老师帮她梳理麻编的历史脉络,建议晓懿把清远的山水、阳山的农耕元素融进去。

“他们的话像一束光,让我忽然明白:这不是简单的‘玩手艺’,而是要把外婆的传承、乡土的记忆,织成能走得更远的非遗文化。”晓懿如是说。

如今,晓懿每天都会在工作室待上一整天:选麻要挑纤维坚韧的,配色要衬得出山水灵气,纺线要力道均匀才紧实;编的时候,会把古代文化故事、北江的波浪、清远市五大百亿IP形象、鹰嘴桃的轮廓,甚至当年合作社“金镔”菜干的纹样,都细细地织到作品里。她还常去社区、学校、在家待业的妈妈老人和孩子们活动的地方,教他们编麻编,看着他们从指尖生涩、线团乱滚,到能稳稳编出小挂饰、小荷包,看着一件件带着生活温度的麻编被捧在手里,那种满足感,比当年拿到劳模证书时还要强烈。

晓懿在“这半生”中叙述,从“果盆子”“菜篮子”“米袋子”到“麻线团”,走过泥泞,也见过繁花。有人问,这么拼到底图什么?她说,图的是对得起“劳模”这两个字,对得起乡亲们当年的信任,更对得起外婆传下的那缕麻线,对得起杜院长和老师们的支持。

如今,每天清晨,阳光洒在案头的麻线小作品上,她握着针细细编织,心里满是踏实。

她说“这一辈子,能为土地、为乡亲、为非遗传承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值了。”

——成立“晓艺麻编书院”。

2018年,陈晓懿全身心投入清远五大百亿产品和清远好风土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工作。不仅如此,她在重拾外婆的麻编技艺中,犹如凤凰经过炼狱与涅槃,意外获得了新生。

随着事业发展,陈晓懿影响力日益扩大,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同时,她心系传统文化传承,创立晓艺麻编。她四处走访民间艺人,将传统麻编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如今,晓艺麻编书院授牌成立,展示师生作品,举办“麻编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论坛。

陈晓懿作为晓艺麻编的创始人,身兼多职,荣获众多荣誉。在她的推动下,晓艺麻编多次亮相重要活动。她走进清远大学城,开设麻编兴趣班、工作坊,传授技艺,传递劳模精神。晓艺麻编书院还将与诸多产业企业合作,共同推进麻编文化和麻编技艺。

截至2025年2月,陈晓懿身兼数职,在多个领域发光发热。她的人生,是一部充满jiqing与奋斗的传奇,从商海转身,在农业领域扎根,传承麻编工艺,让劳模精神和劳动价值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榜样。

细致笔力见风骨

陈晓懿不仅把麻线与木珠,锁进了经纬,而且从麻丝缠就中,麻织着岭南肌理,通过蝶纹绘尽宋元意趣,还把《本草图经》里的蝶影、古器,编织出了遗韵,在万古文脉里,每一粒木珠似从汉墓漆器里拾得,每只彩蝶如从宋画蝶谱中飞出,织就着可捧在手心的非遗浪漫。诚如她的诗言“麻丝缠就万年蝶,一匣文明掌心藏。”

管窥《万古文明映清远》:“清远秋光开画卷,文明万古溯源长。陶火千年凝匠意,麻编一缕入时章。诗心为笔绘山河,设计作桥连城乡。非遗新声传更远,清风满座自生香。”

还有她的《平凡平常与日常》(2025.10.3),可以说,写得细腻动人:

把平凡,打成结,

绕在指尖,也绕在日子的腰间。

咱是限量版,不是耀眼的金,是耐用的麻。

麻线叫尽心,纬线叫随心,

在交错处,点一盏开心。

把别人的好,像彩麻收进麻框,

缝补我偶尔的阴天。

惊艳不了谁的人生,

就把岁月缝得更软,

让麻线,替我说话。

以平常心打底,用欢喜心收边,

不求无瑕,留一寸风的缝眼。

生活不是选择,是热爱的长织,

心如草木,向阳而捻。

把美好,一针一线写进日常,

我们的日子,就会慢慢发光。

把万古,悄悄藏在经纬之间。

尤其是,晓懿逐首欣赏“七溪山人”《有感清远文化采风札记》与非遗浪漫,可以礼赞她对文字的精妙驾驭,对笔者于山河深情洞察的共鸣。

毫不夸张说,的确为我们多了一道“以诗绘清远、以文续文明”的认识全新维度。特别是在诗与非遗的文化情怀碰撞中,让笔者感受到了她的厚度与温度。采撷赏析如下:

(一)“清香远溢源爱莲”起笔便含雅韵,您以“岭南凤城山脉绵”绘清远形胜,又从西晋属湘州、唐隶羊城的史脉,写到改革开放的新颜,最后点出“北江要塞”“三省通衢”的地理风骨——短短八句,竟将清远的“古”与“今”、“景”与“势”揉得这般通透,足见先生采风时的细致与笔力的深厚。

(二)您把目光投向清远的文明根脉,“钟灵毓秀说文明”一句便牵出春秋百越的先民记忆。从岩山寨遗址的“史册铭”,到英德青塘镇、聚榄村的石峡文化,再到地穴柱洞中的陶器石器,每一个地名、每一件古物都被您写得鲜活,仿佛带我们亲手触摸到了清远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这份对地方史的珍视,实在动人。

(三)这首满是清远的“烟火气”与“文化味”。粤语客话瑶壮语的多元声韵,儒道释耶的文化交融,还有耍歌堂、排瑶婚俗的鲜活,连英石盆景、民间鼓舞都跃然纸上——您把清远的“活态文化”铺得这样丰满,让我们看见非遗与日常的紧密相连,字里行间都是对这片土地文化多样性的热爱。

(四)您写潭村孔府、古廟,偏把笔墨落在“镬耳楼”“鳌背青砖”上,连“飞檐滴水轮廓线”的“半流圆”、“卷草动物”的“灰白描”都细细道来——这般懂建筑、懂匠心的笔触,哪里是写诗,分明是用文字为清远古建“画像”,更赞“匠心赤诚叠坤乾”,把匠人的精神写得掷地有声,令人肃然起敬。

(五)白兰为魂、禾雀为征,您开篇便抓准清远的城市灵气。再写“岭南追梦大湾区”的奋进,“生态文明崇自然”的坚守,连“美食独特味道鲜”都带着生活暖意,最后以“跨越赶超”“敢为人先”收笔,把清远的时代精神写得昂扬有力,读来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期许与赞叹。

(六)“北江穿城岁月悠”一句便有岁月沉淀感,您看“两岸高楼耀春秋”的今昔对比,叹“弹指四十载”的变迁,更把目光落在“姣兰自信映清流”上——既写时代发展,又赞个体担当,“酸甜苦辣”“风雨搏击”八字道尽奋斗不易,却也让这份“展壮猷”的力量更显真切,足见先生对实干者的敬重。

(七)这首读来最是动容。您写“摸爬滚打在农田”的数十年风霜,道“个中滋味谁人知”的艰辛,却更赞“不避艰难奋勇前”的韧劲。从“农业劳模”到“正高职称”,再到“半百读研”深耕非遗——您把晓懿这份坚守与笃学写得字字恳切,既是对奋斗者的礼赞,更藏着对非遗传承的深切关怀,令人心生敬佩。

一脉绵长写新章。

2025年10月3日,笔者有缘在“晓懿麻编书院”,参加和见证了杜钢建教授于清远收徒拜师的活动,遂作札记《薪火相传绍书香》:

北江清流映讲堂,五徒拜师绍书香。薪火相传桂馥庭,达德校长喜心房。山人有缘作主持,师弟师妹润诗肠。万古文明笃信仰,一脉绵长写新章。

晓懿随即作《清远大雅·拜师记》:

清远秋高启讲堂,达德校长说洪荒。胡公把笔作证记,五徒拜师沐书香。清远清新铭岁月,北江砚水洗诗肠。今朝入门承薪火,他年执铎续华章。万古文明融一席,清风满座自生光。

并立“拜师誓词”谨于清远大雅之会,拜于杜师门下:

“立心不欺,立行不怠;敬守师道,勤学不辍;以文载道,以艺弘德;传承万古文明,光大清远文脉。此誓。——陈晓懿”

2025年10月4日,在晓懿麻编工作室拍摄“广东省劳动模范陈晓懿”等证书和资料之后,遂作《汗水浇灌写新篇》侧记6首:

(一)青春绽放在田畴

漫话人生谁运筹,命运安排乐喜忧。少年幸福梦幻里,青春绽放在田畴。租赁林地千余亩,接生猪崽数春秋。农业机械皆能手,产品营销岁月稠。省级劳模红旗手,汗水浇灌共唱酬。

(二)合作社路引领人

早读晓艺在农村,原在酒店善经营。勇于探索到阳山,承包山地情深耕。立志发展沙糖桔,帮扶村民脱困贫。饲养牲猪酸苦累,接生授精样样行。果园丰收迎喜悦,合作社路引领人。

(三)晓艺麻编写新篇

艺无止境薪火传,天赋异禀意情绵。外婆巧手善编织,晓艺动脑思绪缠。待到半百退休时,产品创新特色姸。如今项目纳非遗,直播推介写新篇。

(四)非遗手巧誉声隆

露珠冷寒水更浓,北江相逢意情融。山林拓荒种柑橘,脱贫致富献“三农”。深耕稻田数百庙,鱼畜养殖耐苦功。如今麻编攻绳扣,非遗手巧誉声隆。

(五)砥砺前行映清流

岭南文化岁月悠,曹溪慧能耀春秋。根植民间沃土中,顿悟苦海无边稠。回头是岸金不换,砥砺前行思绪浮。麻编走出新天地,北江非遗映清流。

(六)清香远溢识精琛

一绳一扣系佛心,神龛唐卡总关情。织就文明万古事,暖入人间百姓身。无我舍利辉日月,有缘金花叠乾坤。悟通祖传魂梦牵,清香远溢识精琛。

03_看图王.web.jpg

借用《陈晓懿奋斗传奇:从“桔凤凰”到麻编传承人》(《青果传媒》报道)的一段话:

陈晓懿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篇章。她的坚持与努力,为清远乃至广东省的农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典范。

实践表明,晓懿情深,情比江水韵更多。

她和她的伙伴们,已经走进了布基纳法索经贸合作交流大会,走上了中非经贸对接搭建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华岭南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生力军。

2025年10月30日

(作者: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