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04-16 19:36:37

 文丨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朱晓华 肖秀芬 杨兴东 整理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中国人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令人热血沸腾。

  中国虽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维护祖国统一,守护台湾,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代以来,不少湘人为保卫、治理台湾禅精竭虑,如左宗棠、刘坤一、刘璈等;更有不少湘人渡海赴台,与台湾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如刘明灯、孙开华、曹志忠、杨岳斌等……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守护台湾的故事——

  湘阴人左宗棠:多次上书,将台湾升级成“省”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左宗棠(1812—1885),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近代以来,日本对台湾虎视眈眈,还曾多次出兵侵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甚至把台湾当作扩张的首要目标。

  1885年7月,左宗棠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设立海防大臣,同时将台湾单独建省,这样一来,有利于台湾的管辖,也可以增加海防。左宗棠认为:台湾位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东南七省的安全,关系到全局。左宗棠的这道奏折,得到了批准。由此,清朝在台湾设立行省。

  张家界人刘明灯:在台湾东北角留下著名的“雄镇蛮烟”摩崖石刻

  刘明灯(1838—1895年),清朝武官,字照远,号简青,湖南张家界人。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1868年,刘明灯调台湾镇总兵,同治六年 (1867)冬天,刘明灯率军北巡淡兰,在距草岭顶前约一公里处的山腹间,突遇瘴雨,阴霾密布,黑雾弥漫,不辨方向。刘明灯即书“雄镇蛮烟”四个大字,并命摩崖刻于巨石上,顷间,雾散雨停,有类神话。刘明灯书字刻碑,意在镇魔辟邪,安定人心。再则,台湾孤悬海外,天高皇帝远,向被清廷视为蛮夷化外之区。“雄镇蛮烟”也体现了刘明灯镇边守土,报国建功,踌躇满志的豪迈情怀。

  据了解,在台湾东北角的贡寮乡一带,说到刘明灯“雄镇蛮烟”碑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有了这块碑,这一带成了旅游胜地,平时都会有人慕名拜访,到了节假日就更是人山人海了,形成了现在台湾一条热门的古道旅游线路。

  吉首人杨岳斌:率水师横渡台湾海峡,镇守台南、淡水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杨岳斌(1822-1890),晚清名将,湘军水师统帅,原名载福,字厚庵,乾州直隶厅(今吉首市)人。

  光绪元年(1875年),清朝廷重新起用杨岳斌,命巡阅长江水师。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侵略军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并侵扰我东南沿海,杨岳斌奉命会办福建海防事宜,召募湘西健儿赴福建前线,参加反侵略战争。十一年(1885年)正月,杨岳斌率兵勇十二营,于泉州渡海赴台湾,镇守台南、淡水,与法军作战。中法议和后,班师回湘。

  慈利人孙开华:指挥官兵击败法国侵略军,取得“沪尾大捷”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孙开华(1840-1893),字赓堂,湖南张家界慈利人。清末台湾守军将领,抗法英雄。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孙开华受命于危难之际,统率捷胜三营渡台,主持台北防务。光绪十年,法国侵略军进犯台湾。当时淮系将领刘铭传以巡抚衔主持台湾军政,刘素知开华之勇略,命其率军防守沪尾(今台湾淡水),以为台北之屏障。开华调集兵勇,构筑工事,加强训练,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敌情紧张时,开华“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夕露宿,不敢少休”。

  后人评述,满清自有外侮以来,海上用兵,将帅能亲冒炮火破敌大捷者,以孙开华沪尾之战为首功。

  “淡水唱,淡水欢,孙九大人坐台湾。法寇见他丧了胆,夹起尾巴一溜烟……”这是曾在台湾广为流行的一首民谣,以纪念当年孙开华抗法之功,并有“台湾不可一日无孙”之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和淡水大捷,台湾淡水民众每年举行纪念活动。这样一位抵抗外国侵略,为保卫宝岛台湾作出重大贡献的湖南人,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湘乡人曹志忠:挫败法军第一次登陆基隆作战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曹志忠(1840-1916),清末将领,抗法保台英雄,字仁祥,湘乡人。

  1884年8月5日晨,法舰及四百余人逼近基隆港东海岸,从八时开始炮击基隆港各炮台。曹志忠率部奋勇抵抗,炮弹连续命中敌舰,但因炮弹威力较小,未能给予法舰致命打击。法舰受挫后,利用清军炮台只能直射的弱点,集中火力从侧面轰击。四小时后,炮台前壁被击穿,弹药库被毁,守军83人阵亡,清军陷入被动局面,被迫退守后山。曹志忠部靠近海岸,中间隔有一小山,坚守不动,准备血战。法军见清军后撤,即派陆战队乘小艇登陆,占领大沙湾东侧高地,准备继续进攻。不久,法陆战队两百余人沿海滨道路向基隆城进攻,直逼扼守田寮港西侧高地的曹志忠营垒。曹志忠一马当先,率领两百余人出战,给法军迎头痛击,迫使其撤退。

  这一仗,法军大部分被消灭,清军伤亡仅几人。法军第一次登陆战宣告失败。

  娄底人杨昌濬:调兵遣将,抗法保台的“总后勤部长”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杨昌濬(1825—1897),晚清军事将领,字石泉,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人。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七月三日,法国海军突袭我闽江船舰,炮轰马尾造船厂。七月二十七日,清廷任命杨昌濬兼任闽浙总督并兼福建巡抚,领兵督防台湾。当日,杨即调兵遣将,率驻防在江南的湘军4个营、浙江1个营,由驻地江苏淮安起程赴闽,并派员赴湘招募兵勇10个营。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下旬,杨昌濬到达福州。时基隆失守,法军重点进攻台北。台北守将刘铭传飞书告急,杨昌濬闻讯心急如焚,立即调拨兵勇,渡海增援,并派员由澎湖浅水小口运送饷械赴台,接济刘铭传。九月五日,台湾全部海口皆为法军所封锁,闽台交通完全中断。杨昌濬以非凡的指挥能力,周密部署潜渡鹿港、新竹,保证粮械饷银的供应。他在福州、泉州、厦门,分别设立专门传递闽台信息的机构。十一月初,杨派遣熟悉台事的厦门富绅叶文澜,将闽饷12万两汇给台湾商人,转交台北刘铭传,十二月又向台湾汇送十余万银两,并增派湘军17营,补充器械。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清军全部顺利渡台,终于挫败法军,确保台湾平安。

  作为闽台战区抗法副统帅,杨昌濬虽没有亲赴台湾抗法,但他在福州调兵遣将,督办后勤,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法保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安仁人侯材骥:独肩重任守卫台防,多次击退法军进攻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侯材骥,号仙舫,安仁县龙海镇人,生于清道光年间。

  光绪八年(1882年),清廷放侯材骥担任台湾知府。适值法军侵犯,攻陷基隆,军情紧迫,而清廷派的钦差大臣与福建的巡抚、道台,互相扯皮,不负责任,台防岌岌可危。

  侯材骥独肩重任,沉着应战。军饷短绌,侯材骥劝谕台岛绅商捐输达数十万银两;又征募侨居台岛的漳州和泉州人从军,这些人勇悍善战,材骥把他们编为民团,协助官兵防御,法军进攻多次,皆被团勇与官军击退。

  法军进攻台湾最终未能得逞,被迫与台湾讲和,台湾得以保全,金砙无损,侯材骥功勋卓著。有人劝他上报功绩,他说:“这是守土者应尽责任,何功之有?”

  新宁人刘坤一:力主再战,反对割台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刘坤一(1830-1902),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邵阳新宁人。

  1895年4月,刘坤一得知和议将成,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他说:"既经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富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倭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一战?"4月30日,刘坤一再寄督办军务处,认为"宜战不宜和"。

  5月2日,光绪批准《马关条约》。5月5日刘坤一再奏,说明日本"若得辽、台,如附两翼,中国必有噬脐之祸。辽、台与倭该国联成一气,日益强盛,将来即求援西洋各大国,亦无能制其死命。是此和议一成,惟任倭为所欲为,贻患无穷,何堪设想"。

  刘坤一对清廷将台湾拱手相让,很不甘心。29日致函台湾巡抚唐景崧,鼓励他设法保住台湾。并表示"愿振臂一呼,远为同声之应……但属力所能至,无不尽力勉为"。并派幕僚易顺鼎"持函渡台",转达支持之意。他还表示愿从物质上援助刘永福在台抗战,只是由于清廷从中作梗,无法兑现。

  湘潭人黎景嵩:新竹一战斩倭寇千余人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黎景嵩,字伯鄂,号宪甫,生于1848年。

  在湘潭,提起黎氏家族,相信无人不知黎氏八骏。而抗日名将黎景嵩却少有人知。他的家族属于湘潭黎氏家族的另外一支,与黎氏八骏共曾祖父。

  “国家土地,岂可轻易以尺寸让人”。积贫积弱的晚清封建王朝逐渐没落,西方列强明火执仗,屡屡犯台。但中国人不愿做“犬羊之奴”,奋起保台御侮,湘潭人黎景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黎景嵩入仕后历任厦门、基隆同知,1894年任台南同知,1895年(乙未)任台湾知府,理中路营务处,负责抗日。当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黎景嵩率台湾民众奋起反抗,防守中路。同年5月,日军于基隆登陆,清兵溃败,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逃回厦门。台中战事日紧,黎景嵩与副将杨再云(系黎景嵩从湘潭老家带去台湾的侄儿)率2000人驻新竹、苗栗间,以抗击日军南下,就地募勇成14营,称“新楚军”。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大小数十次战,重创日军。其中新竹一战斩倭寇千余人。黎景嵩对日军入侵台湾义愤填膺,曾致书家人:“拟统率所部前往,拒敌立勋,拼一死战”。战前,黎景嵩与刘永福(署理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后,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歃血为盟,互为呼应。

  岳阳人刘璈:有清二百年来,守台第一能臣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刘璈,清朝大臣,字兰洲,湖南岳阳人。

  刘璈在台湾任上,兴学校,招开垦,理冤狱,整顿盐茶和煤矿税务行业,颇有政声。

  获授署台州知府后,他修葺郡城,加厚加高府城,开浚东湖,城内置演武厅、大小校场、火药军械等局,建议督抚将黄岩总兵移驻海门,加强了台州海防,并派游击守备据势驻守,一时台州武备肃然。他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功绩是在台湾大兴文教。建书院、设义塾、筹足办学经费,民国《台州府志》也赞道:“由是台之文教乃大振。”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黄岩举人王棻在《前台州知府刘公祠堂记》中写道:“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守台者六十余人,治绩以谭襄敏公(按抗倭名将谭纶)为最;入国朝二百四十余年,守台者五六十人,以刘公治绩为最。”

  汉寿人易顺鼎:数次请战,自筹军饷,两赴台湾

当年,那些守护台湾的湖南人_湖南名人网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龙阳(今湖南汉寿)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投笔从戎。1895年,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拟割让台湾。易顺鼎冒死向朝廷上疏,极论辽东、台湾位置的重要性。

  不久,他听到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拟率军死守宝岛的消息后,决心赴台湾参加战斗。他昼夜兼程返回军营,强烈要求赴台抗日。

  他不顾友人和刘坤一的劝阻,打扮成船员的装束,乘英国爹士利号轮船夜渡来到台南,为驻守台南的刘永福筹划抵抗日军。当时基隆台北丢失,丘逢甲守台不力也已内渡。这时居然有位道台大人易顺鼎从大陆渡海而来,对刘永福和坚持抗日的台湾军民,无疑是极大鼓舞。台南100多名文官武将,以刘永福和易顺鼎为首,歃血为盟,“誓同死守,不肯事仇”。

  因军饷没有着落,易顺鼎又回内地筹措军饷。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到白银15万两(一说万余两)带往台南。日军进逼台南,易顺鼎明知固守艰难,却仍然期待扭转危局。为此,他流连不忍离去。内地亲朋不见易顺鼎的踪影,甚至痛撰挽联哀悼殉国忠魂。好友张之洞和陈三立等察知实情,先后数次函电催促他返回内地,易顺鼎见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不得已才返回厦门。

  苗栗有座“昭忠庙”  敬奉在台湾牺牲的三千湘军英灵

  除了这些湖南籍名将名臣,还有一大批湖湘子弟为保卫台湾抛头颅、洒热血。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数千名湘军将士渡海赴台,与台湾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用生命捍卫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台湾和平与安宁,尤其在保卫苗栗时,五千多湘军战死三千多人。如今台湾的苗栗县卓兰镇还有座“昭忠庙”,敬奉着120多年来为保卫祖国领土牺牲在苗栗的3000多名湘军的英灵,这也是湖南和台湾两地同胞骨肉情深的历史见证。

  向这些优秀的湖湘子弟致敬!

  特别声明:湖南为守护台湾作出贡献者众,小编只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难免挂一漏万,如有疏漏请您联系小编增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