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02-24 00:25:37
【船山@文化】战略布局与愿景规划____2019年工作安排纲要<1…6月>一)、2018年度感恩答谢酒会;二)、<船山文化>系列衍生品&市场推介酒会;三)、<船山文化@考察团>启动仪式;四)、<万人同画一朵莲>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名家邀请展启动仪式;五)、<船山文化>专家顾问团全体会议;六)、<船山@使者>宣传片新闻首发式《船山@思想传习园>首席文化艺术顾问/靳晓日先生※※※权威发布
千百年来,在三湘大地,涌现了一大批“领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王船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船山何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公元1619年,卒于公元1692年。
王船山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下,以石船山自号,故后世学者以“船山”称之。他生于明清之际的大动荡时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潜心著述40年,留下著述百余种,400余卷,800余万字,思想博大精深,论述别开生面,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担当精神,对中国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予以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发,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学术思想,同时还开创了清代以来的新学风。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发源认为,王船山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民族复兴的启蒙先声。
但是,周发源也认为,船山逝世后,船山思想很长时间湮没不彰。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危机,渴望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志在匡复华夏文明的志士仁人,逐渐发现了船山思想这座精神富矿,并使船山思想重新光耀于世。
“船山的思想被发现与活化,与他自己所预言的两百年以后基本吻合。他真是位有先知卓见的奇人。”周发源不由得发出感慨。
百年学刊,三度复刊风雨坚守
为光大船山精神、激励国人奋起,1915年湘籍学者刘人熙(改革志士谭嗣同的老师)在创建船山学社的基础上,又创办了《船山学报》(后更名为《船山学刊》)。百年风雨中,刊物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与时代社会共发展,期间历尽艰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
“所幸,船山先生‘历忧患而不穷。处死生而不乱’的精神一直贯注其中,刊物总能在各方鼎力相助下屡仆屡起,并在曲折中前行。”身为《船山学刊》现任主编,周发源对该刊物顽强的生命力敬佩不已。
流传下来的几段故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船山学刊》在历史风雨中的光亮。
上世纪30年代,《船山学报》曾给个人、图书馆、党政机构,社团组织等赠阅刊物。不少人在获赠《船山学报》后,被其内容所吸引,从而正式订阅。如湖南桑植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王承让在收到《船山学报》第一期后,认为学报“材料丰富,裨益后学,良非浅鲜”,他并寄上伍角钱,合此前寄的一共一元五角,订学报全年。其中,也不乏有读者来书商讨某个问题的。《船山学报》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思想共鸣。
尽管刊物命途多舛,但国内学界从未停止过对于船山精神的研究。1962年,湖南、湖北两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了“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学术界的一次盛会,武汉大学校长李达等倡导并主持,出席者有冯友兰、嵇文甫等大家。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倡导优秀中华文化、湖湘文化和船山精神,正是这些因素,才使得《船山学报》书写百年传奇。
船山精神,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
作为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王船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于王船山,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当年王船山到北京去赶考,结果考试期间,清兵入关,他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所以他要做孤愤之人,他房屋中堂有一副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意思是说“六经这样的文化在责备我,督促我打开新的局面,我这个七尺身躯已经随从明朝的那个天走了,现在我可以把我活埋了。”当时,他万念俱灰,最终,他还是坚持活下来。他立志要救这个国家的文化,让国家的文化得到新生。
“船山思想”涵盖历史、哲学、美学诸多领域,只言片语,并不能完全概括它的内涵。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认为,船山思想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引用了我国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评价船山的八个字:“尊生、明有、主动、率性”来阐释船山思想和人格的特点,即:尊重生命;强调有,反空泛;讲现实,主动,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创新,与时俱进;理欲合一,体用不二。
郭齐勇总结道:“可以说,船山思想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是充满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一座精神富矿,是滋养一代又一代湖湘学人的一个学术家园。”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船山思想也有其本身需要革新的部分。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分析称:“在弘扬和传承王船山思想精髓时,我们也需要辩证看待。例如,他对于商人的价值看法就有待商榷。王船山认为‘农人力而耕之,贾人诡而夺之’,他只认可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制造价值,没有看到商品流通带来的社会价值,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回顾百年,传承弘扬“船山精神”在当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新的时代下,船山思想也好,湖湘文化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当下,我们究竟要如何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呢?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说:“文化在街道上,在家庭里,要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书院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他以山东的尼山书院为例,山东依托全省153个县和市,每个县市建一个尼山书院,邀请教授、专家到书院讲课,不是《弟子规》背诵,没人去吆喝,老百姓们自发来听,老头、老婆婆们带着小凳子、小椅子来听,妇女带着孩子来听。从开讲之后,不少村子面貌改变了,民风变了,婆媳不打架了,不孝的现象也大量减少了。湖南有很丰富的书院文化资源,同时也有很好的利用书院讲舍等传播船山思想的传统,湖南应当继续坚持这一传统,创新弘扬形式,让船山思想走进街头巷陌,浸润人心。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在参观完湘西草堂、衡阳船山研究基地、石鼓书院等地后感慨:“‘船山文化’的影响,就像涟漪,是一圈一圈从内往外扩散的,可以源源不断向外提供力量。”同时,他也建议湖南要利用好“船山学”这个精神资源,同时要推动“船山学”、“湖湘学”、“中国国学”学科建设,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落地生根。
郭齐勇补充道,船山精神的传承还应该结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可制作成话本、历史剧、小故事、微视频等,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
《船山学刊》执行主编、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泽应说:“在每个时期,《船山学刊》都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使命,在纷繁复杂的当代,年轻人更要深入学习像“船山精神”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定力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链接
《船山学刊》百年历程
一:创刊阶段(1915年8月——1917年8月)由刘人熙(谭嗣同的老师)创办《船山学报》,他在发刊词中阐明办刊宗旨:“愿广船山于天下,以新天下”。
二:首次复刊阶段(1930年5月——1938年6月)停刊13年后复刊。共出版15期,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
三:第二次复刊阶段(1984年3月——19***11月)《船山学报》再次复刊,至19***11月共出刊14期。这一时期发刊词指出:“提倡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全面地、科学地研究船山的生平、著述和思想,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弄清其学术源流,探讨其历史地位,总结其思维经验教训,以做到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底,因全国进行报刊整顿而再次停刊。
四、第三次复刊阶段(1991年12月至今)1991年,在省内外许多学者的奔走呼吁下《船山学报》复刊,并正式更名为《船山学刊》,由湖南省社科联主办。经过努力,该刊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并成为中国出版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