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19-04-29 00:46:16
2019年4月27日上午10时-12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昆山厅举办就业沙龙| “职面人生”-公共部门及企业专场座谈会,清华大学社双86级校友、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湘商文化分会会长伍继延,清华大学社双92级校友、清控科创(天津)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晓红,清华大学马研09级校友、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呼图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江涛应邀在校学生作分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安东、副书记何建宇等老师和数十位在校学生出席活动。
伍继延在分享时,首先回忆了2018年6月23日下午两点,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第二届校友会理事会及校友导师聘任仪式,在毕业三十年之际荣幸当选清华大学马院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并被聘请为校友导师。
下午三点半,所在的社双六班毕业三十年师生再相聚座谈会上,林泰、刘美洵、钱逊、寇世琪等德高望重的老师,和二十多位同班同学共话求学往事畅叙师生情谊;晚上在庆祝马院成立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我们作为校友代表引吭高歌,老师同学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6月24日上午,首届新时代论坛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下午举办了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校友论坛,伍继延作为校友代表应邀在论坛发言,不由得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1986年,22岁的伍继延考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湖南大学理工科出身却到同样以理工科闻名的清华念文科,不仅自己感觉自己是“清华异类”,很多朋友也感觉我有点像“隔壁”(北大)的风格。
伍继延会长回忆说:“作为改革开放清华大学恢复文科后最早的学生,在清华两年有幸受教于很多素养丰富的老师,包括当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岱年先生、一代大儒钱穆先生的儿子副所长钱逊先生等;特别是同为湘人的刘鄂培先生,更是传道授业解惑无所不包,深深地影响了我。前些日子我到清华大学校医院,送别恩师刘鄂培先生,求学时有缘担任先生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课代表。即是湖南同乡又与我父亲同年的刘鄂培先生,对我这个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关爱有加。在我遇到挫折时教我要:‘取象于钱,内方外圆’。外面棱角虽无,但永葆内心方正。刘鄂培先生虽然已经往生净土,但先生的言传身教将继续在学生晚辈身上发扬光大!”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最早认识了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也知道了新中国成立前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更明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以说,我们最早续上了百年清华人文日新的香火。
当时我还特别喜欢社会学课,欣赏年轻帅气的沈源老师潇洒自如的讲课风格,毕业后也和老师频繁往来交流颇深。印象最深的是他发动我和曹尚伟组织了十来个同学,参与《马恩列论社会学》一书的资料搜集。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我们只有每个同学分配几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全集,凡是看到书上有社会方面的论述便标记并摘抄成为卡片,最后由沈源老师审定后编辑出版。书籍出版后我们已经毕业了,沈源老师还记得把稿费寄给我们,作为参与编写人员我们也在书上留名,很多同学第一次参与的学术成果不知道今天还能不能看到?
我们毕业的1988年,是中国龙年,也是我24岁的本命之年。小平一句“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经济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的号令,让我们这些自认“真理在手,豪情满怀”的有志青年,倍感欢欣鼓舞。社会上有“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举,清华园也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海南热。沙场点兵,竟有三十余位学子浩浩南下,比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分配到海南的清华人还要多。去到那个自古以来流放罪臣的天涯海角,首先感觉海南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空气几无污染纯净无尘,且因缺电晚上常常无灯光照明干扰;其次感觉中国人才济济,因为满大街卖报纸摆小摊者都是“闯海人”,个个兜里揣着大专以上文凭却因为经济落后找不到合适工作。
我们主要分配在机关和国企、大学,许多人是本单位有史以来第一个清华毕业生,自然是大有希望了。 也许是上天特别眷顾海南省这个共和国的小儿子,也许上天的确将降大任于我们这些“天之骄子”;待我们刚刚适应海南的种种特色,渴望大干一番宏图伟业的时候,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采取了全国一刀切的治理整顿政策,给希望依靠特殊政策加快发展的海南上了一道“紧箍咒”;19***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又给希望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扩大开放的海南当头一棒;海南面临内忧外患发展受阻,“特区不特,我要回家”的口号在曾经的热血人才中悄悄流传。 海南向何处去?我们向何处去?1992年,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加速,海南终于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时,“离开海南是明智的,留在海南是坚强的”说法,又在“闯海人”中传开。因为那些选择下海依靠自己艰苦创业的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自然是财源滚滚收获颇丰;而那些坚守岗位和海南人民共渡难关者,也以自己的努力证明是可以信赖的拓荒牛而担当大任。
当年那三十余位分配到海南的清华学子,如今半数在全国各地下海经商,其中不乏创业成功人士;留在机关或国有单位者,也多成为本单位的骨干,担任局长、行长、厂长等重要职务;“行胜于言”的清华学子,已成长为担负起责任的栋梁。花开花谢,几度春秋;沧海桑田,多少岁月。当年血气方刚的“人才”大多如我般步入人生的后半程了。无悔的青春岁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那些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厚德载物、感恩惜福的精神财富,尤其重要的是,使我们在这个纷纭变幻的全球化时代,能以一颗清明澄澈之心观照世界,笑对风云。
最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校友嘉宾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当天活动现场分享发言的照片,让所有校友嘉宾感到母校校友工作十分暖心。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