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20-03-11 08:51:21
清风拂心----探究“学士”随感
2019年12月8日,是一个清风徐拂、温暖如春的冬日,我邀约岳麓区众创空间学士创客社区的陈寿海陪我一起去参 拜刘崐墓园,他的爽快让我十年的夙愿得偿。
重要的是陈总对墓园很熟,对刘崐的事迹也比较了解,甚至还认识仍在守墓的那个高寿的贺奶奶,他说还可能遇上她。
我真的很期望能见到她,跟她聊聊那75年的守墓人生,如此漫长的时空变幻,其间早已物非人非,天地掩去多少苍茫,这是何等忠贞的坚守啊,这样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该能触动无数人心中那最柔软的部位。也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与墓主的功德感应,机缘巧合之下“寻回”了他的后人,成就了一个家族跨越百年寻根认祖的佳话,这是一段多么美丽的奇缘。那位长睡于此的韫斋者,自逝而今能一直得到熟不相识的百姓如此忠诚的守护,他在为自己欣慰的同时,一定是心存感念、含笑安息了。
可惜那天我没有遇上守墓老人,看着我的遗憾,陈总说,没关系,下次我专门约她。没想到还没过一个月,却在“刘崐文化”微信群里看到了一条不幸的消息:守墓老人贺明华于2020年1月2日离世。此时,我愰然明白,年事如此之高的老人在一个月之前或许就已经重病缠身了,怎么还有陈总跟我说的下次呢。我的遗憾裹挟着哀伤痛悔从心里涌出了眼眶。读着廖慧文的追忆文章,我为质朴无华而又义薄云天的老奶奶一家的情义所感佩,也再一次被我的本家老前辈刘崐的事迹深深打动。
十年之前,我就决计要探究“学士”的来历。因为我最终能成为学士村的“村民”,便是缘于学士这个名号。
2008年春,我在深圳发展的战友突然来电话,托我在长沙周边买套房子。也是机缘巧合,一朋友把我引到学士村,乍一听村名,便觉得这地方与众不同,我第一感觉,学士村就是一个很响亮有美好寓意而又来历不凡之地。
以我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学士之名,与我所知的一般农村地名及命名习惯有绝对的不同。我知道农村的地名特征,最多莫过于以古代封建时的归宿命名,如李家塘、张家山、陈家河、曹家坡等,反映地形地貌状态的也很多,如船形湾、牛头山、象鼻窝、鸡公嘴等,表明当地物产特产的也不少,如韭菜园、柑子园、樟木岭等,以特定景物为名的就更好记,如清水塘、流沙河、枫树湾等,还有不少传说故事的地名,如黑龙潭、仙凤岭、玉佛庵等,再有表达人们期望与理想之类的,这在农村要少一些,在城乡交界处和城市稍多,如太平村、幸福里、清风岭等等。但凡与人名官名事件及文化传统等为特征的地名,大多会与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人物等有关,一般都是有点来头的,这在农村并不多。于是我便更加确信,“学士”应该会有一个久远而美丽的故事。
于是我没有再去别的地方寻觅,直接向战友推荐了学士这个地方,同时我也决定与他为邻。一年后,我的房子装修完成,毅然从附三医院对面的英才园搬到了这里,当上了光荣的学士“村民”,实现了由“英才”向“学士”的转换。一切停当后,我开始探究“学士”之名的来历,先问村里邻居,没人说得出所以然。作为学士村的城里人,我似乎有责任破解这一秘密,让学士的每个人都了解这里为什么叫学士,这是纪念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有一个怎样的故事,我相信“学士”,一定会让每个村民以此为荣,为此自豪。
随后,我向村里的书记罗高明和村主任李立山进行了解,他们告诉我,现在村部所在的地名叫学士桥,过去沿入村道路有条小溪一直延伸到村里面,就在现今村里集贸大楼的西北角的位置,小溪拐弯隔断了道路,村民就在小溪上搭了几根树木为桥。据说很早以前,小桥旁有个大富人家,家里常有显贵来往,因为木桥晃动,要是遇着下雨或天气不好,小溪流水湍急,很不安全。有一天,有个官人来此造访,见此情景,便自己掏出些钱给了那户人家,让他们在此建个小桥方便村民来往,之后这里便有了一座小石桥,取名“学士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所在村改为学士村,这大概就是学士之名的最早由来。只可惜,这座桥正好在目前学士重建地(学士安置小区)的主路中间,现已不复存在。
之后,经过多次向村里老者打探,我终于了解到就在附近的玉江村今天的学士西路北侧,有一座墓葬,墓主曾经是清朝的大官,当过什么学士,我才明白学士之名必与斯人有关了。其时,我还并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墓主叫刘崐及其事迹,这也正是我一直想亲往**的缘由。其后,一直公务繁杂,家事频仍,诸事纷扰,一晃几年就过去了。最近几年才了解到墓主人叫刘崐,通过刘崐的名字在网上查询到了更多的信息。
谜底至此算是基本揭开了。
刘崐,原名刘琨,字韫斋,1808年4月12日年出生于云南省景东县。20岁考优贡生,24岁乡试中第二名举人,31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离开家乡踏进宦海,曾任同治皇帝的老师,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先后两度)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1888年2月1日,卒于湖南省长沙市,享年八十。
了解这些,已能说明墓主身份地位的显赫,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流芳后世。近些年我也在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史上类如刘崐一般的封建王朝官员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独有刘崐能让普通百姓一家自愿接力守护逾百年,还真没见过,而且守墓人还一直在苦苦寻找他的后人,就更让人在感动之外会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来早就要拜谒这位本家先祖的。可为了上班便捷,我于两年前暂时搬离了学士村,很少回去,即便去了也是匆匆而过。这一拖便是漫长的十年。今天终于如愿了。我郑重地向刻有“诰受光禄大夫刘公韫斋府君之墓”深深地鞠躬**,表达我对刘崐的景仰和敬佩。
刘崐是清末年间重要权臣,历经四代皇帝。他本性仁慈宽厚,性格直爽无讳,忠孝无隐,廉洁自守,心系黎民,体恤民情,务实肯干,百折不挠,甘于幕后,精忠报国,这是后世研究者对他的综合评价。
我认为这些评价是客观真实的,看看他担任湖南巡抚期间的作为吧。当时的清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湖南与各省相比,更加难于治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会党活动频起。咸丰年间湖南首办团练,使乡绅势力大为膨胀。覆灭太平天国的大量归田湘军散勇,让地方派势力大增,他们横行不法。地方官吏腐败,官绅相济,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正是在这种险难境况下,刘崐受命于危难,他尽心竭力地催办军务粮饷,镇压会党起事,弹劾渎官吏、监督籍内官员。重修天心阁及城墙,整饬军备,重视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力革弊政,治理森严。把湖南治理得井然有序,各方面建树颇多,民心安定。
刘崐先后两度担任湖南学政和巡抚总共8年多,时间并不算很长,但他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命感,倾其毕生才华与精力,在湖南崇文兴教,致力培育经世致用之才,对湖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湖南学政仅四年,他十分注重推崇先贤,把贾谊、杜甫、陶澍、王夫之、魏源等列为乡祠对象,极大提高了湘人的文化自信。太平天国后,清廷为网罗人才,恢复了停考十二载的江南乡试大比,考生达二万多人,朝廷为谁任主考才能镇住江南学界而颇费周章,经曾国藩举荐,最后选定刘崐为大主考。刘崐唯才是举,不问一切托请,深得学界赞许,被尊为后世楷模。
1867年,奉命抚湘的刘崐到岳麓书院视察,发现书院“梁柱中空、桷椽朽坏,东西墙壁半已欹斜”,于是主持大修岳麓书院并城南书院,并亲撰和书写了《重修岳麓书院记》,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麓书院建筑基本为刘崐所修。他还说:“自今以往,吾诚愿书院之一成而不毁,人才之日长而不消矣。”今天来看,他不遗余力的心愿已基本达成。此后从岳麓书院涌现了如黄兴、杨昌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刘崐还督修了《湖南通志》,大力推广经世致用的湘学,培养选拔了曾国荃、龙湛霖、谭继洵(谭嗣同父)等知名学子和军事人才,其中,曾国荃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因而他也被誉为“湘军之师”。他还推荐、扶持了彭玉麟、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郭嵩焘、席宝田等经国纬世之才。事实证明,刘崐为近现代湖南文人、思想家及革命者提供了活动交流之处,从此湖南人才辈出。据研究统计:湖南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是“湘士殊少知名”。在中国历代299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籍的只有23人,仅占0.77%。但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到9.4%。
有人评论说刘崐本身就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极具引力的磁场。他为湖湘文化兴盛和湖南人才群起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他使湖南由“碌碌无所轻重”成为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可谓功高至伟。
作为晚清时期对湖南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刘崐的英名永远镌于史册之上,而他高尚的人格和一生的清誉,更多的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刘崐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以身作则,不徇私情;为政清廉,不贪财肥己;平易敦厚,不弄权显威。这是最难得的为官品质、人所敬仰的高贵气节,有其一者,已属不易,而刘崐用自己的言行一一实践着。刘崐任职湖南巡抚伊始,门生来贺者络绎不绝,但刘崐皆闭门不见。从刘崐卸任后在长沙竟居无寓所一件,就完全可以看到其清政廉洁,恪守其志的一生。他的晚年一直默默地住在天马山下他妻与子的合葬墓庐屋中,艰难的生活。他的学生曾国荃实在看不下去,才着人购了苏家巷一个四合院给老师居住。郭嵩焘感动于曾国荃的敬师之情,将此处命名为“师敬湾”。到刘崐的小孙子去世时竟沦落到无钱下葬的境地,其孙之子于1926年无奈地将那套四合院卖了。由此可知,刘崐清廉克己、不荫子孙到了何等程度。贵为同治皇帝的老师、湖南巡抚,垂暮之年仍念念不忘桑梓,很想叶落归根,可他居然要变卖朝珠才凑够回乡之资,然而此时的刘崐已年老体衰,竟无力回乡,实在让人唏嘘。刘崐从31岁离乡直至终老始终没有回过他深爱的家乡,我想这会让他抱憾终身吧。
刘崐生前热爱湘人湘土,倾注湘事湘情,逝去安眠于长沙,把一生的美誉留在湖南,让人传颂。刘崐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隐者,这可能是导致他不被大众熟知的主要原因吧。但他的去逝,却让三湘文人莫不哀垂,生前清贫如洗的刘崐,逝时却很是风光,送葬日挽联旌举绵延数里。据说当时刘崐墓葬规模宏大,占居了整个山丘,墓冢前坪宽阔,有神道石刻、石人、石羊、石马、牌坊,前面还有一个水塘,墓庐屋也算精致壮观。不论刘崐本人愿不愿意如此,但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哪怕只读过一年书的贺明华,尽管当时对墓主人的辉煌功业基本不清楚,但她唯一知道的是自己守护75年的墓主人是个清官,就是清官二字支撑了老人一辈子为他坚守的信念,也让所有老百姓称颂、景仰。甚至为侵略者所膜拜,在刘崐墓区的简易文化书屋,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结束后,刘崐家乡云南景东籍的原国民党58军副军长梁星楼,从江西九江日军战俘营的日军身上,收获一张刘崐画像。梁星楼将军看到连日本人都崇拜刘崐,他便将刘崐画像烧制成瓷像,分赠给58军连以上景东籍军官,用这位前朝乡党的事迹鼓励后人。
伫立于刘崐墓前,我在想,自秦汉封建统治立国建制以来,经管古代潭州、而今湖南的官吏何止万千,而青史留名在湘楚百姓中传颂尊崇者,能屈指几人呢?刘崐,一个清代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二品官员,任职湖南巡抚不过四年半,能得到老百姓如此敬重与纪念,让践诺守墓一生而不离不弃者恐怕没有。就连他同时期在官场享有更高官位和威望,号称中华文明史上两个半圣人的曾(国藩)半圣,他的墓葬就在距刘崐墓不远的坪塘,也没有这个待遇。看来,某人的所谓历史地位、功过是非等,在老百姓心里是自有评价标准和表达方式的。它并不会完全依从或听信那些专门的史官、言官的历史定论,我等所谓文人在内的溢美之词就更是不值一提,这大概就是真正的人心吧。
从刘崐墓之所在当地以学士来命名者,似乎渐成风起之势,从最早的学士桥、学士村,到后来的学士小区、学士收费站,及至今天的学士路、学士街道等等,由此我仿佛明白,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无数功高盖世的伟人、名震天下的英雄、开明贤达的高官、德望尊贵的名士等等,真正活在了老百姓心里实在不多。而在这些所谓的巨人面前,算是比较平凡低调、不求高官厚禄的刘崐,却能让老百姓自发的认可他、纪念他,这又是何等的不平凡呀。
整整一个下午,陈总还陪同我认真地参观了以墓地为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小型学士公园,除了已经修复的墓葬,还修建了绿色长廊、学士亭、假山、游道和一些游乐设施,一片需恢复待建的山地已经部分栽上了树木、花草,临时搭建的刘崐文化书屋虽然显得简陋了一些,但其中陈列的一些文字图片,粗线条地重现了他作为晚清著名改革家、军事家、谋略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轮廓。
再次垂首墓前,我想与这位伟大的凡人,有一个崇高的握别!我要告诉他,我还会来此拜会他的崇高纯洁的思想。我更真心期望相关顺应民意,把墓园早日建成一个宣传刘崐思想,弘扬湖湘文化,培育报国情怀的教育基地。让刘崐伟大的思想与抱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附 录:
重修岳麓书院记
余视学湖南之岁,为咸丰辛亥。至于乙卯之闲,每按临各郡,见其士磊砢而英多也,其文郁勃而纯实也。尝以余日登衡岳,历览形胜,自廻雁至祝融,蜿蜒磅礴六七百里以讫于岳麓。而省会书院,适当岳麓峰下,因以名焉,盖钟英毓奇之有自来也。
壬子秋,广西贼犯长沙,书院毁焉。乙卯冬,崐复命北旋。其后贼氛几遍天下,扫荡而廓清之者大半。湖南诸公而为吾校试,所得士亦纷然崛起于其间。武功之盛,乃出文学,于古未闻,顾其所钟毓之地。自吾去后,不知何状,心常念之。
同治丁卯,奉命来扶是邦。往视书院,稍稍有修复者,而十不逮一,且因缺就残,不可以久。明年,乃集诸僚属而议之,曰:“今湖南既以其兵力财赋戡定东南,复用兵于黔,以财济军亦如之。如此而更有兴作,诚不免时绌举赢之讥。然湖南之兵可用而财可济者,其人才为之也。岳麓书院人才所从出之地,竟听其荒芜而废坠焉?所惜者小而所失者大,诸君其计之乎!”佥曰:“然!”于是,图一劳永逸之工,工必坚;就撙节所余之费,费必实。凡院之门堂、斋舍,院内外以致岳麓峰之祠庙、殿庑、楼台、亭阁,因旧制而修复之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者十之三,共费钱六万缗有奇。以戊辰四月始,以己巳十一月落成,司事者请勒石以记颠末。余谓是举也,其可以作新人才于勿替!而吾始终惓惓湖南之心,亦可以少慰矣,抑更有说焉!盈虚者,数也;酌盈剂虚者,道也。数不能有盈而无虚,即书院之不能有成而无毁,人才之不能有长而无消也。然或持其机于方盈,或养其源于将虚,盖有道焉!居安思危,苞桑之系也;损过就中,栋隆之吉也。自今以往,吾诚愿书院一成而不毁,人才之日长而不消矣!其尤愿与诸人士及后之来者,共体此酌盈剂虚之道哉!至于修已治人之方,进德修业之序,自有书院以来言之详矣,兹不赘云。
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嘉平月抚湘使者 滇南刘崐 撰
2020刘光炳作于湘江左岸
供稿:刘泓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