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20-09-09 21:22:57
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资阳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网长沙讯(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周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所谓“无工不富,无才不兴”,做强实体经济,创新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优势,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培育新模式,是助力资阳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资阳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阳区劳动力资源总量较为丰富,2019年本地劳动力总量逾17万人,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0%。 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近年来,资阳区坚持“项目立区、工业强区、城镇兴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不断巩固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基础日益厚实。2019年,资阳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5.8%;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6.5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获评全省知识产权建设强区;长春经开区在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排名第25,洞庭湖板块排名前3,全市园区会战考核排名保持第1,成功获批湖南省电子电路板特色产业园区。
三是职教资源丰富。资阳区有益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益阳劳动科技职业技术学校2所职业中专学校,现有在校教职工155人、在籍学生2212人。同时,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资阳区,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有教职工549人、在校学生5900人。另外,资阳区企业与市内区外中心城区院校如湖南城市学院、益阳高级技工学校等也有着密切联系。
四是校企合作密切。资阳区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根据企业要求开设专业,聘请企业技师进行实操培训,提高在职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2019年,资阳区与现代信息技术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了3期企业定向技能培训班,为皇爷食品、口味王、奥士康定向培训了150名急需的技术人才。在大力发展短期职业培训的同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订单式”班级教学。如奥士康与湖南城市学院、益阳职业技术学校、益阳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都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开设了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班,学员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班,企业返还每年每人4000元的学费补助,并设立奖学金。
二、资阳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是技能人才不足。部分城乡求职人员技能单一或缺少技能和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现有人力资源市场难以满足企业招聘较高层次的研发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能以上人群明显供不应求。全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592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4%;副高以上人才356人,占专技人才的6.01%;正高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
二是人才流动频繁。目前劳动大军的主力已逐渐转变为80后、90后,他们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在就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不断升高。但资阳区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分配制度还没有充分向高级人才倾斜,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经济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难以与一线城市相比,即使高薪也难招揽到高端人才。
三是用工成本增大。当前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大。除了高薪水,还有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需要支出,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四是用工结构失衡。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脱节,“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较为突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三、加快资阳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在人才的培育上要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兼顾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既引进高端人才,又吸收紧缺人才,还培养本土人才,强化企业家、研发人才、蓝领员工三支队伍建设,强化支持保障,走出一条资阳特色的“引培并举”之路。 (一)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 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要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相互交流成长一批、外地学习提升一批、创新创业壮大一批、引进职业经理人促进一批。 一是引导企业家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资阳区大部分企业靠传统产业起家,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必须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资阳的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和环保压力,这就要求企业“掌门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形势的变化,转变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运作能力,带领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切实感受到人才的价值和分量,牢固树立“人才意识”,激发引才用才积极性。 二是引导企业家继承和弘扬创新进取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创造,企业才能获取持久的进步。服务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既要大力弘扬老一辈企业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又要真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要找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症结,支持企业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勇于超越自我,克服小进则止、小富即安的思想,摆脱土打土闹、小打小闹的局面,着力打造一流产品、一流企业、一流品牌、一流产业,汇聚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江大河。 三是引导企业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既符合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也是优秀企业家应有的时代特征。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认识到企业发展壮大所依存的深刻文化背景,在发展创新、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要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用切实行动弘扬“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关爱员工、依法纳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要不断提高企业家政治地位,坚持把企业家当成“自己人”,纳入党员干部管理范围,与各级党政骨干一样对待。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开展调研走访,架起党委、政府与企业的“连心桥”。 (二)加快打造研发团队 一是加快建设科研机构。支持高校在资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平台,构建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全方位合作体系。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推进产业链纵深发展。二是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发挥资阳区现有企业与高校的优势资源,架起企业与高校间的桥梁,全面加强校地合作,大力推进高校、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防科大合作、装备制造产业与湖南大学合作、食品产业与湖南农学院合作、新材料产业与中南大学合作。鼓励企业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牵头起草行业标准,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定期组织区内企业赴高校参加校园招聘会,以产业集聚增加双向选择的机会。三是加快引进研发人才。加强与行业领军人物的联系,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前沿信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避产业发展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引进一位人才就是引进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理念,突出引进院校学科带头人,坚持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并举,利用“项目”组团引才、“校企”合作引才,采取“季节型”“假日型”等举措,柔性借智各类专家学者、特聘顾问,构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资阳区的人才政策吸引力。 (三)校企合作打造高级“蓝领” 由政府搭建平台,以产业需求为主导推动校企合作,牢固树立“职教强国”理念。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协调和指导,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企业定期派人到学校进行视频宣讲,包括企业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前景等;也可邀请院校老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企业园区,以院校老师全程负责、企业技工现场演示教学等多种形式,吸引在校学生主动参与到“订单式”培训中来,促进企业与学员之间的双向选择。职业院校可在加强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中,认真分析社会和行业的特点,围绕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创新考核、授课、学员管理等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从学校到工厂、从教室到车间、从学校教师到企业导师、从固定教学大纲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模式转变。将企业管理制度融入学院日常管理中,将企业的制度文化融入培训课程体系中,真正做到“进入学校的门就是企业的人”。二是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双方可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的导师,每个导师带3—5个学徒,负责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依靠企业完善的设备资源,帮助其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三是技能提升行动。聘请学校相关人员担任企业专业顾问,为学校教师提供“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践及培训机会,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再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以工代训,打造更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四)完善优化就业平台 一是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广泛宣传资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特别是本地产业及企业的良好发展来势,树立并推介本地就业的青年典型,引导在校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企业主动深入职业学校,争取成为在校学生的见习基地,增进学生对本地企业的了解。同时,共享在外就业校友资源,推荐技能人才回流到对口企业入职。引导企业创新用工机制,主动对接省内高等院校,对口用工专业,通过企校联合,变招工为招生,形成招生和培训联合的新机制。二是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培训、鉴定、职介、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按照园区产业和老百姓的需求变化设置工种,为下岗职工、大学生、失地农民培训再就业和企业员工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提供便利。三是打造区级就业大数据中心。采用“线上+线下”“定向+面上”“政府+中介”多种职介模式,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待业人员信息台账,全面准确登记其兴趣、能力、就业意愿等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岗位需求,利用大数据模糊匹配推荐,促进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优势,引进人力资源公司,促进外地务工人员到资阳就业。 (五)切实强化支持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人才工作经费的扶持,强化对企业引才费用的合理补助,表彰引才用才业绩突出的企业。对优秀科技人才,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提高政治待遇。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企业在人才、劳动力中介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作用,让他们共享政府的公共平台,在政府发展对外劳务协作关系时吸收他们参与。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住房保障、安家费用、户籍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尽快为来资工作人员提供“吃、住、学、行、乐”等方面的便利。将职工活动场所,包括公园、学校、医疗、电讯、公交车站等配套设施纳入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改变配套设施滞后局面。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参照其他地区的做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在政策落实、手续办理、信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定期开展人才健康体检、休养慰问、联谊交流等活动,让人才在企业工作安心、生活开心。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培养一批关心企业、熟悉企业、精通管理的干部,杜绝“外行领导内行”,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围墙内的事情企业管好,围墙外的事情政府解决”。在政务效能提升上做“加法”,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在发展要素保障上做“乘法”,在破除发展障碍上做“除法”,通过营商环境的大优化促推产业项目的大发展,让企业家在资阳安心创业、放心创业、轻松创业。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