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20-12-16 01:18:09
崇拜华表树图腾
——读黄饮冰《华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札记13首
七溪山人
研究华夏起源明,沉浸爱好伴深情。
喜欢读书与思考,发表看法翰墨存。
(二)
华表图腾火树承,雅利安人盛火行;
枯树曾遭雷点燃,树枝燃烧树图腾。
(三)
华崇拜即火崇拜,华为太阳有说明;
楚辞华族神农氏,华胡融合太阳腾。
(四)
扶桑若木太阳树,崇拜遗迹华表尊。
管窥华表原始态,华为太阳似佛灯。
(五)
冰川末期胡尼人,滇黔高原分化成。
华尼胡尼原始群,遍布两湖仰火神。
胡亦火烧后颜色,胡氏崇拜火为尊。
胡尼图腾历演变,原始胡字“鸟+日”。
注:胡图腾(“日+鸟”与“鸟+日+鸟”)。什么是“胡”呢?胡是火烧后的颜色,所以胡同样源自火。原始的胡崇拜也是火崇拜。华胡在源头上本来是一个原始群,因为在火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期,所以在滇黔高原上分化成华尼原始群和胡尼原始群。在末次冰川期末期,胡尼人已经遍布两湖地区、华南、华东及沿海。胡尼人的崇拜也演变成了“鸟+日”的崇拜。所以原始的胡应该是“鸟+日”组成。
(六)
管窥甲骨文中尼,渊源生殖崇拜矣。
男女亲昵本意“尼”,野地交合繁衍矣。
生殖崇拜是本源,生命之源崇敬矣。
慎终追远祀祖先,“尸”被称“尼”皆崇拜。
注:甲骨文中的尼,“尼”是什么?尼的原始形态是“×”,意即“一男一女在野地里交合”,所以“尼”的本意是“男女亲昵”。“×”表现的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也就是说此时生殖崇拜是本源的,没有被神化。由原始的生殖崇拜引发出了对生命之源的崇敬——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为了慎终追远。在祭祀活动中,代表祖先接受祭祀的“尸”,就被称作“尼”,所以“尼”代表的是祖先,尼崇拜就是祖先崇拜。尼崇拜是华尼人和胡尼人共同的崇拜。
(七)
漫话金文夷图腾,原是一幅“孝子图”;
由尼演变出现尸,尸又演变成为夷。
夏夷窥尼新崇拜,本质崇尼祀祖先。
夏为人面鱼纹图,就是“祭祀先祖图”。
祭祀“腰缠稻草绳”,披麻戴孝形象稠。
注:金文夷(由尼演变出尸,尸演变成夷),夏和夷都是由尼引发出的新崇拜,其本质还是尼崇拜——祖先崇拜。夏图腾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祭祀先祖图”。夷图腾是“孝子图”,即是在祭祀中“腰缠稻草绳”披麻戴孝的孝子的形象。
(八)
半坡发现夏图腾,人面鱼纹图文夏;
夏的古音亦为“头”,日头山头与人头。
注:夏图腾就是半坡发现的“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字。夏的古音是sa,“头”的意思,如日头、山头、人头等。“头”也就是“灵”。
(九)
管窥彭头山文化,高台建筑存遗址。
祭天祭祖祭神灵,溯源临澧竹马村;
距今一万八千年,堪称世界建筑源;
再到洪江高庙址,距今七千八百年;
考古最早祭祀场,一脉相承世代传。
注:神州是最早的祭祀场所。从考古看,这个最早的祭祀场所,就是湖南洪江之高庙,因为高庙存在最大的祭祀场所。湖南学者流波,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信息:“湖南临澧竹马村遗址,距今1.8万年到1万年,发现了带甬道的“T”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是世界高台建筑之源”,说明湖南古遗址中高台建筑在距今18000年到10000年就有了。祭祀文化的源头还要追溯到18000年到10000年前。仅从湖南存在的古人类遗址来看,在肯定高台文化就是祭祀文化(高台就是祭台)的前提下,祭祀活动在距今18000年到10000年的湖南临澧竹马村到距今9000年到7800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再到距今7800年到68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一脉相承。
彭头山城址文化,开始于距今9000年以前,消失于距今7800年。距今7800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年代,因为河南的稻作文明——贾湖文化,也消失于距今7800年,而湖南高庙的历史,却开始于距今7800年。可以管窥高庙文化,是继承彭头山文化的。
(十)
人类元祖源女娲,有伦时代有姓族。
姓族时亦女权时,女性生殖垄断矣。
男性生殖或隐瞒,女娲独立造chengren。
女娲共同始祖尊,信奉女娲乃为神。
(十一)
临澧竹马村,考古有遗址。
洞庭湖盆地,澧阳平原名。
武陵山居民,移居中间地。
渊源华尼人,更早胡尼人;
滇黔与南岭,玉蟾岩时期;
水稻古栽培,演变到现代;
华胡大融合,澧阳古夷人。
为什么祭祀会从彭头山转向高庙?黄饮冰认为,这可能与洪水有关。临澧县处于武陵山与洞庭湖盆地的过渡地带,而澧县彭头山却处在洞庭湖盆地,可以看到彭头山原居民是从武陵山上逐步移居到洞庭湖盆地上的澧阳平原上来的,临澧县竹马村可以看做是移居的一个中间遗址。这也可以看到,武陵山是彭头山原居民的祖居地。这一股人就是华尼人。诚然,澧阳平原上还有更早的原居民,就是胡尼人,胡尼人来自南岭玉蟾岩。南岭可以看做是滇黔高原的西部延伸地区。结合水稻由古栽培稻到现代栽培稻的演变历史,华尼人与胡尼人的融合,从玉蟾岩时期就开始了。到彭头山时期,完成了这一融合过程,最终在澧阳平原形成了古夷人(华尼夷)。
华尼人离开滇黔高原的最后一站是武陵山,所以武陵山在华尼人的记忆中占有不可磨灭的位置,如同大槐树的记忆和湖北人的麻城筷子街的记忆一样。华尼人的昆仑山(武陵山)记忆,就是对迁移走出大山最后一站的历史记忆。
(十二)
距今七千八百年,两湖爆发大洪水。
远古云梦泽洞庭,澧阳平原被淹没。
遗民周边迁山地,祭祀场所高庙建。
敬天敬祖敬神灵,持续祭祀千余年。
(十三)
海外移民祭祖宗,高庙神化游子通。
华夏大地称神州,整个子民神州崇。
神女而帝尊女娲,糯神分化出傩神。
糯稻发明农神尊,头顶太阳女性融。
注:远古先民的祖住地在那里呢?在昆仑山(武陵山),所以他们就专门回到武陵山中的高庙,建立高庙。高庙存在的大型的祭祀场所,就是设立高庙的证明。所以到高庙的一群人,是专门的神职人员,专门负责对祖先和诸神的祭祀。
高庙的祭祀持续了1000多年,高庙就逐渐地被神化为神州了。后来华夏子民移居海外的很多了,这些海外移民定期要回到高庙祭祀,这些海外移民就把整个华夏大地称为神州了。作为留驻华夏的子民,也以神州自居。
高庙祭祀的主神,在起初阶段应该是“神女而帝”的女娲。随着农业的兴起,从女娲神分化出了“傩神”,“傩神”实际就是“糯神”,是糯稻的发明人。由糯神又演变成农神。农神可能是头顶太阳的女性的形象,所以农神可能是女娲与太阳结合后形成的农业社会的最高神。高庙也就由女娲庙变成了综合性的祭祀场所——农神及诸神也在这里接受祭祀。
在神农氏兴起后,农神被神农取代,祭祀的地点转移到新的地方。高庙也就被废弃了。
作者简介:
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nian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的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2020年12月15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