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战场》代号“保尔”背后的英灵!
【梗概】
保尔是中共情报战线出色的国际战略情报专家阎宝航的代号,这是一个在中共情报史上神秘而闪光的名字。影片展现了1941年至1944年间,中共国际战略情报专家阎宝航斡旋于国民政府高层,凭借杰出的外交手段与特殊身份,获取三大战略情报——纳粹德国1941年6月22日闪电进攻苏联的情报;1941年11月下旬日军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1944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全部部署、设防计划等整套情报,助力二战三大战场的传奇经历,展现了阎宝航大智大勇与鲜为人知的谍报生涯,再现了这位特工英雄的精彩人生。
李 老师
早安
近日由中央新影集団摄制完成纪录片《代号保尓》分上下两集,其三份重要情报之一1944日本关东军当年是由先君钮先铭将军交付,使得苏联红军大胜,为日后保存东北工业完整,中共建政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
-
-
国籍
中国
-
-
-
-
-
-
-
主要成就
获取德国将全面进攻苏联的情报;
截取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
获取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战略部署。
-
-
-
-
生平简介
阎宝航(1895-1968),字玉衡,1895年4月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市。1918年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1918年4月创办了奉天贫儿学校,得到程砚秋、张学良、郭松龄等人的支持。1921年,被基督教奉天青年会聘为青年部干事。先后组织"星期三会"、"启明学社"等团体讨论新文学,学习马列主义,探讨救国救民之路。[2]
1925年6月阎宝航在沈阳组织学生2万多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 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192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相继组织起"辽宁省国民外交协会"、"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3个反日群众团体,分别被选为主席、总干事、会长,进行了一系列反日斗争。"九·一八"事件后,阎宝航化装逃亡北平,联合高崇民等于9月27日发起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阎宝航任常委兼政治部长,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吁,并募集钱款衣物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
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交际艺术,为宋美龄、蒋介石所赏识,先后在蒋介石、张学良合办的"四维学会",蒋介石、宋美龄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中担任要职。经蒋介石任命,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西安事变前夕,向张学良面陈联共抗日主张。事变后,多方设法营救张学良。
阎宝航及家人合影1937年4月,阎宝航等在上海八仙桥成立"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受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成立东北政治建设协会,任理事长。
他以善交友朋的良好人际关系,博得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孙科、宋庆龄、何香凝、邵力子、冯玉祥的好感,并经常周旋于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戴笠、徐恩曾等党、政、军、情要员之间。[2]
他获取了国民党军事情报部门收集和秘藏的有关德国闪击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军基地和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设防部署等三大国际战略情报,并先后供给战时盟国苏联和美国,阎宝航也因此成为中共情报战线最出色的国际战略情报专家。
阎宝航日记有云:"吾之最大悲痛,莫过于民族同胞惨重牺牲;吾之最大欢悦,莫过于同胞骨肉彻底解放。"抗战期间,他的家从北平迁往南京,再迁武汉、重庆,一直是流亡学生、难民和革命者的栖身避难处。阎宝航夫人高素,是这个家庭"招待所"的"所长"兼"炊事员"。久而久之,阎宅被誉为"阎家老店"[2] 。周恩来多次称赞高素(高素桐)"是我们的好大嫂,革命的好妈妈"。[2]
1946年6月23日被推举为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成员,赴南京呼吁和平。同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辽北省人民政府(今吉林双辽)主席。1949年5月,调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任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兼副总干事,后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俄文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宝航调外交部,先后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条约委员会主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治法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59年辞去外交部的职务,到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政协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主持征集、整理文史资料工作。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经他征集的文史资料近2000件,1500余万字。
"文化大革命"中,阎宝航受到迫害,于1967年11月6日晚被投入监狱。1968年5月22日,这位年过七旬的第67100号"犯人",在审讯中被人一脚踢倒在地,昏迷不醒,送到复兴医院后,也无人理睬,含冤去世,终年73岁。监狱的批文写道:"反 革命罪犯67100号,不得留骨灰。"粉碎"四人帮"后,阎宝航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1月5日,阎宝航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把三枚卫国战争纪念章授予阎宝航和他领导下的情报人员阎明诗、李正文。
家庭
夫人:高素(曾用名高素桐)[2]
长女:阎明诗
长子:阎明新(后改名为阎大新)
二女:阎明英(后改名为高玲)
二子:阎明智
三女:阎明光
三子:阎明复
人生履历
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
"九·一八"事件后,阎宝航化装去北平,联合高崇民等组织"东北1955陪同周恩来会见外宾(后右一阎宝航)民众抗日救国会",任常委兼政治部长,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吁,并募集钱款衣物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
哈尔飞大戏院正式召开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张学良资助30万元。大会上推举27人为"救国会"委员,分别为阎宝航、高崇民、卢广绩、杜重远、王化一、王卓然、黄显声、车向忱、金恩祺、梅佛光(梅公任)、钱公莱、张希尧、郑奠邦、杨大光、孙一民(孙恩元)、韦梦令、韩立如、谷秀岩、霍维周、熊飞、顾翌常等。救国会宗旨:组成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领土完整。[1]
1935年张学良发动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顾众人劝阻,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终遭软禁。阎宝航开始努力搭救张学良。他四次前往蒋介石当时的居住地奉化,都无功而返。最终,蒋介石同意让阎宝航和张学良见一次面。在位于南京近郊的北极阁公馆的这次相见,是两位莫逆之交的最后一次见面。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27年,时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的阎宝航,通过苏子元向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吴立石申请入党,终因联系中断而未果。1937年,阎宝航等人在上海八仙桥成立"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受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同年夏季,由周恩来、刘谰波作介绍人,经中央批准,阎宝航在南京梅园新村八路军办事处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由于工作需要,他一直以"民主人士"、"党外人士"的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及统一战线工作。
他以善交友朋的良好人际关系,博得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孙科、宋庆龄、何香凝、邵力子、冯玉祥的好感,并经常周旋于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戴笠、徐恩曾等党、政、军、情要员之间。
他获取了国民党军事情报部门收集和秘藏的有关国际战略情报,他又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机敏,为党从事隐蔽战线上的情报工作,阎宝航也因此成为中共情报战线最出色的国际战略情报专家。[2]
阎宝航受周恩来、李克农嘱托,为建立情报机构,他举家迁移重庆,住在重庆村17号,即"阎家老店"。这也是东北流亡老乡、民主志士的"避难所",陶行知、沈钧儒、高崇民、于毅夫、范长江等都曾在"阎家老店"落脚。"阎家老店"更是中共开展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重要基地。周恩来常轻车简行来到阎家二楼客厅或顶楼举行会议;董必武、叶剑英也都曾在这里暂住和工作;周恩来机要秘书王梓木作为联络员经常深夜来访。阎宝航加入中共后并不归地下党组织领导,是周恩来亲自单线掌握的"特殊人物"。[2]
"看不见的战线"上的英雄
周恩来、李克农把收集国际情报的任务交给了阎宝航,由当时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罗申直接领导他的工作。他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利用他担任过的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书记、委员长行营少将参议、军委会政治部战地党政治设计委员、中央赈济委员会顾问等合法身份,活动于国民党要人之间,广泛结交中统、军统、黄埔系、政学系头面人物,凭着他卓越的情报悟性,获取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三份举世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情报:(1)纳粹德国决定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进攻苏联的情报;(2)1941年11月下旬获取日军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3)1944年夏季获取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全部材料,包括陆海空军的部署、设防计划、要塞地址、兵种、武器、翻译人数、将领姓名等。这些情报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对日美太平洋战争,苏联出兵东北战争以极大帮助。他是"看不见的战线"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中国的"佐尔格",阎宝航在中共情报史上是一个神秘而闪光的名字。1995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授予阎宝航"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奖章。
阎宝航是"看不见的战线"上的英雄,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特殊的重大贡献。1962年周恩来总理曾亲笔为阎宝航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而详尽的肯定。中共情报部门首脑李克农对阎宝航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评价:"你的情报工作不但对中国革命有贡献,对世界革命也有贡献!"
传奇故事
阎宝航一位鲜为人知的特工英雄
一份"石破天惊"的情报
阎宝航在1934年由宋美龄邀请,经张学良同意,担任蒋介石、宋美龄等人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书记兼干事和委员长行营少将参议。
抗战爆发前,日本图谋中国的野心渐露。南京国民政府为从苏联方面获得支持,以便合作对抗日本,由孙科出面组织了"中苏文化协会",并出任会长,扩大了与苏联的文化交往活动。
孙科为争取苏联援助,在阎宝航等人推动下,还发起成立了国民外交协会,阎宝航担任这两个协会的理事,并主办协会的各项对外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后退守大后方,阎宝航以非凡
阎宝航从上海返回的才干和勇气,活跃在重庆的社会舞台上。1941年6月上旬,阎宝航在社交场合遇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孙科,他们告诉阎宝航:根据中国驻德国使馆武官桂永清近日传回重庆的消息,德国准备在1941年6月22日前后进攻苏联。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阎宝航闻讯后立即向周恩来报告,并通过自己的助手李正文,向苏联大使馆武官罗申报告这一重大情报,李正文担负着与苏联大使馆的联络工作。
阎宝航从上海返回
作为国民政府重要人物的于右任和孙科,在得知德国即将发动侵苏战争时,心情十分复杂。他们知道苏德战争如果爆发,国际形势会有大的变化,很可能给中国抗战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影响。
因为阎宝航曾留学欧洲,对国际形势颇有见地,所以他们将仅限于国民政府少数高层人士才能知道的机密情报,特地告知阎宝航,想听听阎宝航对此事的分析和预测。阎宝航也因为受到了他们的信任,才得以与闻了这一机密。
苏联大使馆武官罗申得此情报后,立即向苏联国内发回消息。
1941年6月14日,苏联政府授权其新闻机构塔斯社,向全世界发表声明:从苏联掌握的材料看,"德国同苏联一样,也在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条款。有鉴于此,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企图撕毁条约并准备进攻苏联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
中共中央电告苏联
周恩来一方面十分信任阎宝航,一方面又亲眼看到塔斯社的声明,这个重大事件同时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阎宝航认为于右任和孙科所说的消息是真实的,从国民党政府与德国政
阎宝航府的长期交往来看,德国事先向中国蒋政府打招呼是有此可能的,从阎宝航到南京政府方面赴任以来的所见所闻来看,中德双方一直有着特殊的来往。桂永清在1931年春以少将身份赴德国学习军事,行前蒋介石叮嘱他"不但要学习军事,还要摸清德国国社党的组织活动情况。"桂永清进入德国的军事学院,并结识了纳粹头目戈林等人。1940年3月,桂永清在何应钦大力保荐下,以中将身份赴欧洲从事军事外交工作,任驻德使馆武官四年之久。
1941年春,德国法西斯准备进攻苏联,为增加胜算,策动日本同时从东方进攻苏联。而日本由于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沼中无法脱身,又曾在局部战场被苏军打得大败,对德国的建议持观望态度。
德国为使日本能从中国战场上腾出手来北攻苏联,拉拢国民党集团脱离美、英、苏的影响圈,便在6月上旬明确地告诉桂永清,德国决定于6月22日进攻苏联。
桂永清得信后迅速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经过一番盘算,认为日本有可能北上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中共军队也会在苏联要求下,向华北转移去牵制日军,这样国民党军队可趁此机会控制黄河以南的地域,以收渔人之利。
阎宝航对事实进行了分析,他坚信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并将全面情况和自己的判断报告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赞同阎宝航的判断。但这时再通过苏联驻华使馆转告消息显然不能奏效,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他于6月14日急电延安毛 泽东,请他直接向苏联高层转报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
此时毛 泽东在延安,已经和莫斯科建立了直接的无线电联系。6月16日,毛 泽东命令迅速将阎宝航情报电告共产国际,通过季米特洛夫转交斯大林,这是斯大林收到的来自共产 党方面的级别最高的警报,此时距德国突袭苏联还有六天时间。
苏联发来感谢电文 斯大林很快就看到毛 泽东的电报,尽管他不相信这份情报的真实性,但却对他触动很大,因为这是由中共中央领导人发来的,它表达了中共中央对这个情报真伪的倾向性。
苏联军事情报局在国外有几个出色的情报组织,有在日本的以佐尔格为首的"拉姆赛"情报网,在德国和西欧的"红色乐队"情报网,在瑞士的"拉多"情报网,他们均预报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
"红色乐队"负责人特雷伯和波伊森,在1941年初向莫斯科报告了德国进攻苏联的详细部署和出兵日期。
佐尔格于1941年6月15日向莫斯科报告,德军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比阎宝航情报早到一天。
"拉多"于1941年6月17日向莫斯科报告,德军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比阎宝航情报晚到一天。
苏军情报局局长戈里科夫和苏联海军部长库兹涅佐夫认为这些消息并不准确,便于第二天发表了向德国故作姿态的塔斯社声明。但毛 泽东发来的阎宝航的情报,使斯大林的态度有了转变。
6月30日,苏方致电中共中央,感谢中共中央提供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情报。这份电报写的是:"由于你们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我们得以在德军进攻前宣布苏军进入紧急状态。"
可惜的是,收报原件在1947年春天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前夕,为坚壁清野而被销毁了。
为最后消灭日寇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夏,阎宝航在重庆从国民党军委第三厅副厅长钮先铭口中,得知第三厅存有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等地布防的绝密情报,这份敌情资料,标明了日本关东军的详细部署情况,包括陆军、空军的兵力配置、筑垒地域分布、布防计划,兵种兵器、部队番号、实力和指挥官情况等无一不备的详尽书面材料。
阎宝航借阅后,速报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由南方局组织人员全部拍照后报送延安。
在延安的周恩来看到后感到这份军事情报十分重要,并综合其它方面的材料,迅速向苏联方面通报。
由于中共方面向苏联提供了东北日军部署,苏军统帅部对关东军了如指掌。
苏军在攻克柏林之后,在远东集结了150万军队,5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作战飞机,600多艘舰艇,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于1945年8月9日凌晨向远东日军发起全线进攻,苏军根据地形和关东军布防情况,从西、北、东三个方面对日本关东军实行向心突击。
中共送来的情报,使苏军了解到中蒙边境东端除满洲里和阿尔山外,日军沿边境线其它地段没有设防,企图以戈壁沙漠和大小兴安岭来做天然屏障。苏军将计就计,以外贝加尔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集结以坦克部队为主的重兵,从中蒙边境进攻,向东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主要的战略性突击,其中路编有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辖有能通过戈壁和沼泽地的T34坦克800辆,迅速通过戈壁沙漠和兴安岭山地,直接进攻长春、沈阳,再南下旅大,分割围歼关东军主力。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日军被击毙84000多人,被俘57万多人,苏联红军官兵牺牲1万人,沦陷近14年之久的东北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
新中国建立前后,阎宝航先后担任新政协筹委会副秘书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长期以来,阎宝航被社会各界广泛认为是一位党外爱国人士。直到1962年,在一份报告中,阎宝航第一次披露了自己在隐蔽战线上不平凡的经历。
周恩来于1962年3月6日,亲笔为此作了充分而详尽的肯定。
俄罗斯总统决定为阎宝航授勋
199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仪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应邀赴俄的中国代表团带去了一份特殊礼物,这就是阎宝航当年向苏联提供日本关东军布防绝密情报的复制件。
发现这份材料几乎可以说是事出偶然,1995年阎明复去俄罗斯档案馆查阅有关资料,在翻阅有关伪"满洲国"的材料时,看到了有关日本军队在满洲布防的军事情报,这时他忽然记起,父亲在晚年曾经提到过这件事,便立即填写清单调阅。他感到这可能就是当年父亲提供的,不同的是这是照相文件版本,在硬纸壳封面上,写的就是关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部署的情报。他认真地做了记录带回国内,经过认真审核后确认,这就是中共中央当年向苏联提供的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布防情报。
俄罗斯方面接到中国代表团送来的绝密情报文件,调阅自存的相应档案,证实了情报的真实提供人员,据此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为阎宝航授勋。1995年11月1日,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先生在驻华大使馆举行了授勋仪式。
社会贡献
阎宝航是一名成功打入敌人心脏的中共地下党员,经常能够接触蒋介石、宋美龄和中统、军统的大特务们,他有三次巨大的贡献:
第一次是获取了德国即将全面进攻苏联的情报,通过延安转到莫斯科。
第二次是截取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
第三次是获取了关东军在东北的战略部署。这三次情报对于改变二战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阎宝航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战略情报专家,同时也是一个风流倜傥、仗义执言的人,"他留学英国,社交能力非常强。因为他长期在敌人心脏工作,要和蒋介石、宋美龄等高层周旋,还要和军统大特务打交道,这需要大智大勇。阎宝航还有着典型的东北人性格,他自己的家就叫"阎家老店",不管生活再困难,他还是坚持收留了大量的东北人。"
社会评价
忠魂歌泣惊天地,英灵不朽照后人。
一位鲜为人知的特工英雄[3]
南京沦陷后,被俘的士兵命运如何?一个和尚记录下了最惨痛的15天
1937年11月,日军20万人大举进攻南京。当时教导总队在光华门一带与日军激战,当日军攻破城墙窜入城中之后。教导总队为避免全军覆没,所辖各部开始向挹江门外突围。当时钮先铭是工兵营营长,全军溃退后他也跟随部队突围。
钮先铭
当时南京城内已经一片混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大量溃兵夹杂着无数难民往江边涌去。但此时江边大部分船只已经被下令烧毁,到了江边也难寻到一艘船只渡河。无数难民和溃兵沿着江边乱窜,其状相当凄惨。钮先铭起初扒上了一艘竹筏,但由于后面的人争先恐后往竹筏上冲,最后导致竹筏翻倒,钮先铭被挤落在江中,迫不得已又再度游回江岸。
渡江已经无望,钮先铭只得沿江而下,他一直走到了上元门附近。在上元门,钮先铭发现沿江的民居已经全部被烧毁,只有一所小庙名为永清寺留存。永清寺占地面积约为6亩,庙宇有三小间。钮先铭无处可去,只得投奔到了那里。钮先铭为寺僧所收留,庙中和尚是三僧两俗,两位和尚年纪在70岁左右,一位和尚是30岁左右的徒弟,两俗中一位是70岁左右的施主,一位是70多岁的老农。
南京郊外的永清寺
12月13日下午三点钟,日本兵追到了上元门,鬼子沿江杀死了不少国军,又有几个日本兵窜到庙外,见人就杀。在寺庙的六亩石榴园中,就留下了46具国军士兵的尸体。当时钮先铭为躲避日军搜捕,将头发剃掉换上僧衣当了和尚,他与众僧人藏在柴房之中,躲避日军追捕。
鬼子兵举起三八刺刀进入柴房,看到钮先铭等人后,日本兵并未开枪,而是要了两担干柴,并指定要钮先铭和老农送去,钮先铭和老农挑着柴跟着鬼子兵进了城。在城里,钮先铭看到有两三万被俘的中国士兵,他们两手抱着头部,挤坐在高低不平的地上。有少数中国炊事兵正在烧火做饭,似乎是想供给被俘者一顿饱饭,所以才需要相当数量的柴火。钮先铭和老农放下柴火后,并未遭到日军为难,黄昏时分他们返回了破寺之中。
日军攻占大南门
两天后,日军又进行了数十次搜查,在寺庙外又搜出并杀死了几个躲藏的军民。躲藏在破庙中的钮先铭等人勉强度过了第一道难关,他们躺在柴房的稻草上,等待着漫长的黑夜过去。第三天傍晚时分,寺庙窜来了几十个日本兵,日本兵没有进入庙内,而是将石榴园里的树枝全部砍走,钮先铭等人躲在柴房中,丝毫弄不懂鬼子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不久后的每天夜里,距离破庙50公尺远的马路上经常会听到鬼子行军的脚步声,日军脚底带有铁钉的皮鞋踩在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大约一个小时后,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机关枪的声响,机枪声响很密,像是一阵又一阵地狂扫。钮先铭和和尚们躲在寺庙中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战斗已经停止不可能会发生激烈战斗,日军到底在干啥?还有前几天砍去那些石榴树他们拿去干嘛?钮先铭等人搞不清楚,又不敢出门去看,就这样胡乱猜测了一夜。
被俘虏的士兵
第四天至以后的数天时间里,三三两两路过的日本兵时不时到庙里搜查,在搜查中日军抢走了老和尚躲藏的108块银元和几件可以御寒的毛衣、毛背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钮先铭等人才发现在距离寺庙上游一公里多的地方,有一块地名叫做大湾子,是长江河流的弯曲部分,靠水的一小片沙滩上,竟躺着无数的死尸,一半泡在江水里。
老和尚的徒弟法名叫二空,他大胆地跑去看过几次,这才发现了真相。原来前次半夜里的人潮声和连续不断的机枪声音,是鬼子将俘虏来的中国士兵集体屠杀在大湾子里了。这时,钮先铭等人才明白过来。鬼子之所以砍掉石榴树,原来是拿来当作大叉子,将一批又一批的被屠杀者尸体推到江水里去,以便顺流而下冲走。日军的想法是将尸体流入长江借此毁尸灭迹,但奈何此时是冬季,弯曲部分的长江水流不畅,而且尸体过多,不可能被尽数冲走,所以有大量尸体就这样堆放在沙滩之上。
日军暴 行
天气渐渐暖和后,沙滩上那一大片尸体渐渐腐烂,一股浓烈的尸臭味随风吹到小庙之中。几天过后,突然来了一批中国人和几个日本军官,其中还有一位随军的日本僧侣。日本僧侣手持法器,连敲带唱地念着经咒,来到庙里硬要钮先铭和二空和尚跟着他一起去处理那些尸体。堆在沙滩上的尸体,由于江水的潮汐冲流尸体,使得半湿半干浸泡在浅水之中,由于天气渐渐变暖而腐烂,露在军服外面的手脚和面部都烂成了半骷髅形。
钮先铭等人见到尸体堆后,浑身发麻发痒,简直是心惊肉跳,惨不忍睹。不一会儿,来了不少乡野的老百姓。这些老百姓显然是日军征召来的,数千老百姓整整清理了一个下午,才将沙滩上的尸体全部清理完毕。后来经过了解,那天清理的尸体总共有两万多具,其中有不少是教导总队、粤军66军和83军、第71军和74军等部被俘的士兵,这还不包括被水里冲走的那些在内。
相关书籍记录
日军之残暴令人发指,为记住这惨烈的一幕,钮先铭将自己躲在破庙里15天来目睹的一切写成了《佛门避难记》一书,作家张恨水根据他的经历写了小说《大江东去》。在书中,钮先铭用《甲申录闻》里的一首诗记录了被俘士兵的惨烈:
腐肉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本文由稗史候说收集抗战资料、回忆录整理和书写,错漏失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钮先铭:避居佛门 “还俗”杀敌
作者:罗 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21 星期三
1937年12月12日黄昏,南京城内火光冲天,南京保卫战已进入尾声。位于长江下游上元门附近的永清寺内异常寂静。忽然,庙门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击声,僧人刚一打开大门,一名年轻军官便仓皇而入。第二天,那位军官便剃去头发,穿上僧衣,开始了他8个月的佛门避难生涯。剃发者是谁?他又为何会躲进寺庙呢?
南京失利 守军撤退受阻
钮先铭
原来,那匆匆躲进永清寺的人名叫钮先铭,时任南京保卫战卫戍部队教导总队工兵营营长。他出生于1912年1月,江西九江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又留学法国,学习军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年仅26岁的钮先铭奉命返回国内,参加了淞沪会战。在此次南京保卫战中,他率部负责守卫光华门、中山门一带。
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便成为日军攻击的首要目标。蒋介石决定派唐生智率10万部队固守南京。12月初,南京外围阵地已有多处被日军突破,守军在城垣附近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2月8日晚,南京卫戍司令部做出了收缩防御阵地的部署。紧接着,在日寇的紧追猛轰之下,唐生智只能疲惫应对,经过3天的激战,光华门、雨花台一带战事逐渐吃紧。12月12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部发出总撤退命令。当钮先铭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时,他已经指挥战斗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于是,他开始率领工兵营向挹江门方向撤退。
因守军撤退时组织无序、指挥失灵,军令也传达不畅,致使有的部队收到了撤退命令,有的没有接到命令。当时,从城中心往江北方向的各条道路出现严重拥堵,无法顺利通行。
挹江门作为通向下关江边的主要通道也早已是人满为患。“逃难的人挤满了城门洞……被挤躺下去的就爬不起来,给踩死在下面……”钮先铭的妻兄,时任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谢承瑞,就是在这场混乱的撤退中,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踏而亡。
钮先铭好不容易挤出挹江门,来到长江边时,却又发现这里已没有任何可以渡江的工具。原来,负责守卫南京的最高长官唐生智为表示“背水一战”誓死守卫南京的决心,早前已命第36军宋希濂部撤走了几乎所有的渡江船只。这样一来,大量守军被阻挡在长江边上,只能自谋出路。
钮先铭伫立江边苦想办法,一时却无头绪,手下官兵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也只得四散自行寻找生路。最后,钮先铭找来几根木头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企图渡江,但离岸不久便从木筏上掉落水中,幸好他在江中扑腾挣扎时抓住了一根圆木。于是,借助这根“救命木头”沿江而下,他游靠到了下游的上元门附近。
身在寺庙 心系保家卫国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卫戍部队教导总队守卫
明故宫光华门一带的兵力部署及战况记录(部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由于坚壁清野,所有沿江的民房都已被日寇破坏。钮先铭上岸后,只身找到了附近的一所小庙永清寺,敲开了寺庙的大门。该寺庙占地约6亩,庙宇有3小间。庙内住有3僧两俗,除1名30岁左右的年轻和尚外,其余都是70多岁的老者。
庙里僧俗们一开始因怕受到牵连生出事端,并不愿意收留钮先铭。然而,钮先铭毕竟是喝过洋墨水的军官,不是粗俗之辈,也许是他的温文尔雅和彬彬有礼感动了庙里管事的人,最终他还是被收留了下来。老和尚把自己的僧衣借给他穿,并为他剃了发,让他入了僧,取法名为“二觉”。
随后的日子,日军进行了为期月余的野蛮大屠杀。当时,寺庙的日子也并不太平。躲避在寺庙附近的士兵、老百姓越来越多。日寇知道有很多军人已混入和尚或平民队伍,因此,常会不定期地进行搜查。
一天,日军照旧来到永清寺搜查,要求大家出来一字排开。钮先铭搀扶着一位年纪最大、眼睛失明的和尚出来后站在排头,保持着镇定。此时,一个日本兵头目嘴里咕哝了一句:“都是和尚?”但他还是对老和尚进行了仔细检查,甚至还用手摸了摸老和尚的眼皮,确认老和尚是否真瞎了。钮先铭比较幸运,日军对排头的老和尚进行过例行检查后,到了他这里便直接忽略过去了。
日本兵一个个进行着检查,紧张的气氛中似乎只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声。忽然,日本兵发现排在和尚队伍后面的一个人在大衣里面穿了一身警服。也许他确实是一名警察,也许只是因为天气过于寒冷而从死人身上扒下警服用来御寒的,但是日军丝毫不听任何解释,一枪便让这名“警察”毙了命,这是南京沦陷后,钮先铭亲眼所见的第一个被日军虐杀的人。据庙内和尚统计,南京沦陷后,仅小小的永清寺周围的尸体便有46具之多。在此期间,钮先铭以和尚身份多次被日军征用,去做运送树枝、绳子之类的杂活。后来他才得知,这些要求运到指定地点的树枝、柴火和绳子之类的物品,都是日军用来集体屠杀中国军民时所使用的工具。
军人生当保家卫国,而不是苟且偷生。钮先铭实为军官身份,却又迫不得已换上僧衣做了一名“和尚”。他虽身在寺庙,但仍心系部队,并时刻盼望着能找到部队,重回战场继续杀敌。
重回战场 以文证史揭露罪行
1938年8月,钮先铭在师父守志和尚的帮助下,终于找到逃脱的机会。当时,伪 政府正忙着为聚敛钱财开征契税。守志和尚借口其辖管的鸡鸣寺地契在上海,从而获得了从南京去上海的通行证。8月11日,钮先铭在南京下关火车站上车,返回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家里。9月,他又赶到武汉,重新加入到了抗战的队伍,继续抗日杀敌,后任国民政府军令部二处少将处长。抗战胜利后,钮先铭曾参加芷江受降;后任北平军调部副参谋长;1949年赴台;1996年去世。
为僧8个月,与日军多次擦肩而过,却始终没有被认出来,这是钮先铭最为得意的事。1943年,美国《纽约时报》登载了关于钮先铭的专访,将此事首次公布于世。日军军官、曾任“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的今井武夫据此才得知,自己当年曾与钮先铭在鸡鸣寺邂逅过,但没有察觉到什么,“懊悔”不已。这段极具冒险的经历也成就了钮先铭的传奇人生。
抗战时期,钮先铭的这段经历还曾被张恨水、崔万秋等文学大家作为创作素材,写成了小说《大江东去》《第二年代》,一时得以广为流传。1971年,钮先铭将其佛门避难的经历写成自传《空门行记》《还俗记》等在台湾出版,也引起了岛内读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他的经历实在过于传奇,很多人都把他的书当作小说来读。
20世纪80年代,钮先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经历开始在大陆受到关注。他受邀以原国民党将领身份,将其避居佛门期间亲眼所见日军暴 行写成《南京大屠杀目击记》一文,载于《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一书。晚年移居美国后,钮先铭一直关心祖国统一,强烈呼吁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一手史料。2005年,在钮先铭之子钮则诚博士的支持和配合下,南京大学张生教授将钮先铭原著《还俗记》进行了重新校对编注,以《佛门避难记》之名在南京出版,再次以铁的史实,揭露了日军在我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16日 总第3413期 第三版
特稿:爱国将领钮先铭将军(组图)
|
2019-06-17 14:40:56
|
|
作者:钮则坚
|
|
|
|
|
|
(1911-1937)是先生受教時期。将军先人属蒙古族,几经漢化后移居江西九江。其尊翁 钮传善为前清进士,在朝为官。民国后曽任财政总长及陜西省长等職,将军出身官宦之家,幼承庭训,颇见文采,且有習武之心。十四岁(1925)负笈東瀛,初習師範(毕业于日本广岛師範)后继入军校(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六年(1931)后回国投身傅作义将军所属西北军,自基层军官做起。越三载深感所学不足,遂再度远走法兰西(法國通讯兵军校)学习高深兵学;尚未学成即闻卢沟桥枪声,而束装返国,加入抗战队伍。
(1937-1949)中国发生一连串大事件,将军因缘际会置身其中,既是历史的开创者也是时代的见证人。南京大屠杀,国共和談,台湾二二八事件,都是站在第一线的重要人物。南京大屠杀前夕先生以中央军教导总队少校工兵营长身份镇守南京光华门,后因日军进攻撤守不及,仓皇逃至城外鸡鸣寺。乔装僧人避居寺中八个月。再以化缘方式遁出淪陷区,重回战场。此一传奇事迹当年曾由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以将军为原型創作(大江东去)连载于各大报纸风靡全国举国皆知。1944年爱国将领 钮先铭将军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副厅长,中共中央战略情报专家 阎宝航先生从其手中所得到关于日本关东军之详细情报对 阎宝航先生身份爱国将领钮先铭早有耳闻,但他以民族利益为重冒险向其提供情报导致苏联红军赢得大胜,对加快推进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得于保存了东北重工业基础为新中国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经过八年抗战胜利(1945)先生乃成为国军将领参加日本战败受降(将军時任陆军总部二处兼处长)为毕生最荣耀的时刻亲手向日军败将岡村宁次下达第一号命令。然而国共两党旋即冲突内战四起。爱国将领 钮先铭(1946)時任【军调部】(國,共;美)三方停止内战会谈机构。以副参谋长谦谈判首席代表身份参与和談先后以饶漱石,伍修权为谈判对手,其间爱国将领 钮先铭为了民族统一大业一贯主张和平停止内战费尽心机周旋然而有心亦未能如愿虽未竞全功卻已做为時代见证。但其举动已深受 叶剑英将军赏识并建立深厚友谊。台湾二二八事件(1947)将军可谓真正收拾残局,重建人心的关键人物。時年五月将军隨台湾第一任省主席 魏道明先生抵台主持警备军政,先生以其留日身份与台籍士绅积极沟通,为中共爱国人士提供方便化险为夷。
公务之余从事小说创作先生凭着丰富的人生经验配合热情的文字,使其筆下人物在鲜明的时代背景中躍然纸上,期间更以传记自述的方式出版【还俗记】清晰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真实景象。是为宝贵的抗战史料和時代见证。
爱国将领 钮先铭退休后来美定居期间活跃于僑界文化活动,正当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彻底粉碎四人帮之际,先生曾受邀 叶剑英主席返回祖国为建设出份力。但由于先生已患摄护腺癌不宜长途跋涉而作把霸。治疗期间致力两岸和平统一認同一个中国的精神至死不渝。
湖南爱国人士章士钊先生书法。
周恩来总理对有关阎宝航情报来源所作批示。
|
|
|
|
|
钮先铭(1912-1996)汉族,江西九江人(远籍江苏吴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工兵营长。
南京大屠杀亲眼见证者,国军教导总队、工兵团营长、兼团副,十二月十二日撤退未成,无意中闯入幕府山永清寺,情急之下出家,法名"二觉",一次又一次受到日军盘查,目睹了日军对战俘的屠杀。著有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小说《佛门避难记》。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钮先铭钮先铭(1912-1996)汉族,江西九江人(远籍江苏吴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工兵营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副厅长,后任国民政府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钮传善之子,著名战略学者钮先钟的兄长。
南京屠杀时期见证者,国军教导总队、工兵团营长、兼团副,十二月十二日撤退未成,无意中闯入幕府山永清寺,情急之下出家,法名"二觉",一次又一次受到日军盘查,目睹了日军对战俘的屠杀。
人物经历
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提到过这个人物。
钮先铭,抗战爆发之时正在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他立即中止留学,回到
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小说《佛门避难记》祖国共赴国难。由于有海外军校留学的学历,在南京被围之前,他已经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工兵团营长,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945年8 月以少将身份参加了的芷江受降。抗战后,钮先铭先后担任政府军令部二处少将处长、北平军调部副参谋长。1949年后赴台,先后担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司令、驻日军事代表团,等职。1964年开始,他转入文化界,曾任正中书局总编辑、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主任、台湾电视公司顾问、中国文化学院教授。1996年7月11号,在美国过世。
钮氏之先,出自吴兴钮氏,后迁江西。其父即钮传善(1877~?) 字伯元,前清优贡,在清代属民籍(汉族),民国时曾任财政总长。因此,钮先铭既是官宦家庭出身,又是典型的"诗礼传家",且14岁即"负芨东瀛",毕业于"陆士",回国后从基层军官干起,未几又赴法国留学,钮先铭是标准的"允文允武"。
他后来回忆南京保卫战时说:"七七事变后一个月,我奉召自法返国,参加了上海的淞沪战争和一九三七年末的南京保卫战。不幸的是日军以野蛮人而加上文明的智慧与武器,我们打败了。而我个人则躲在庙里--南京鸡鸣寺,装了八个月的假和尚,才逃出了虎口归队。" 1938年8月,他才得到机会逃出南京经上海转赴武汉归队。 钮的《还俗记》写得极为坦诚,他虽然是一位军人,但在那种人间鬼蜮的环境下,也会害怕,在回忆中,钮丝毫不惮于暴露自己当时的怯懦。 比如他说:见到日本鬼子进城,他会"过分惊恐";日本鬼子来搜查,"前后虽不过十几分钟,可是紧张的情绪使得每个人都近乎昏厥,我也不例外。"当日本鬼子盘问他的时候,他会吓得"魂不附体",没有丝毫矫饰和矫情,可谓君子坦荡荡。钮先铭的多才多艺和机警智慧,也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比如他假扮和尚,引起日寇怀疑,令其背诵佛经,刚好钮在儿时,跟着母亲学过佛经,多少还记得一些,当即背诵了半部《心经》,这才蒙混过关,否则,没准早被日寇看出破绽。 他在南京鸡鸣寺的时候,看到很多来"朝拜"的日本鬼子都想盖一方鸡鸣寺的"印信"以"留念",于是灵机一动,找了块石头,找了把修脚的刀子,刻了一个山寨版的"古鸡鸣寺"石章,以糊弄日本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刻图章发展到给日本人写字,还很受欢迎,既以此为自己、为寺庙加上一重保护色,避免了汉奸的骚扰,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润笔",以养活自己和僧人。
此后,张恨水以钮先铭的这段经历,创作了名为《大江东去》的长篇小说,从1939年开始,在香港的《国民日报》上连载,从此钮先铭名噪一时。
抗战当中,钮先铭曾在军统的"情报参谋训练班"任教官。据该班第四期学员张赣萍回忆,当时这位"被张恨水写成"小说人物",曾一度被日本人追得削发为僧的钮先铭将军",给大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张赣萍说:"另一位最受我们欢迎的教官,是多次向我们讲解时事的钮先铭,他那时在军令部任职,在情报参谋业务上,他也是我们的上司。"张回忆说:"钮先铭给我们的印象,堪称"名不虚传"。言态潇洒,雄辩滔滔,风度好极了,口才也好极了;他一出台"亮相",我们就给了他一个"满堂彩"!他讲解时事的时候,也旁及战术。对敌我两军的部署,番号驻地,如数家珍;对敌情的分析判断,有条有理,层次分明。间中加插一些战场上的逸事趣闻,及敌我指挥的性格作风介绍,无不引人人胜,绘声绘影,令人忍俊不禁。听他演讲,对我们那种枯燥紧张而又艰苦的学习生活来说,无异是一种精神上的调剂,心灵上的享受。再因为他所讲的,又有许多是内幕性的军事秘密,在报章上根本看不到的,这不但使我们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知识满足。"当时钮供职于军令部,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非常了解,给参谋人员做教官,实在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战死沙场的谢承瑞团长在战后被追赠少将。谢承瑞在守城之时曾把小妹承美托付给钮先铭,战后,钮先铭履行了对这一抗日烈士的承诺,迎娶谢承美为妻,生儿育孙,白头偕老。
有小说《归去来兮》,1956年 ;小说《天涯芳草》,1965年 ;自传《还俗记》,1971年、1973年 ;传记文学《释迦牟尼新传-经典文学研究》,1976年 ;遗稿集《佛门避难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供稿:钮则坚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