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喜报!正德天下加入国家构树扶贫项目喜报!

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22-04-21 10:55:29

喜报!正德天下加入国家构树扶贫项目喜报!

本网长沙讯:2022年4月15日,正德天下汪总、谭海涛等高管一行和中科院院士印遇龙院士及湖南农业大学肖定福教授等见面探讨杂交构树生物饲料,并将正德天下公司纳入国家杂交构树帮扶项目。
“科构101”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世华团队采用杂交遗传育种技术,结合太空搭载等手段,经过10年多年的筛选和试验种植,培育出了饲用型速生杂交构树。该树种不仅可以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及石漠化土地,适应性强,而且其叶、杆、皮均有巨大的经济饲用价值,整株经生物发酵成饲料可以满足国内养殖业对蛋白质饲料的需求。构树的根、叶含有类黄酮等药理成分,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作为天然抗生素。
正德天下公司就顺应时代潮流,跟紧政府方向,走构树生态养殖的路,为了走的更好,走的更稳。我公司不断向这一行业的专家请教学习。
在交谈中印遇龙院士对正德天下公司构树生态饲料喂养的做法大为赞赏,指出构树枝叶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是很好的非常规饲料来源,且构树的根、叶含有类黄酮等药理成分,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作为天然抗生素。用构树叶做的生物饲料可以提高采食量,提高猪的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改善猪肉的品质。
和印遇龙院士研讨构树生态养殖发展前景

交谈过程中,印遇龙院士不仅分享了许多生猪生态养殖技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对公司发展方向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

国务院十大精准扶贫项目之一的杂交构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动物蛋白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蛋白质饲料原料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粗蛋白木本饲料资源植物、“以树代粮”成为缓解饲料原料危机和确保食品安全的新途径。

杂交构树就此诞生,杂交构树是采用现代育种技术,通过太空搭载(神六、神七、神八)育种、杂交选育等手段,经过近10年的筛选和试验种植,培育出的优质杂交构树树种。该树种不仅可以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及石漠化土地,而且其叶、杆、皮均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杂交构树粗蛋白达24%,氨基酸含量是大米的4.5倍,玉米的2.5倍,黄豆的1.8 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非常高,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经加工后可以满足国内对蛋白质饲料的需求。

该树种具有速生、丰产、多抗、耐砍伐等特点,在饲料、造纸、生态绿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可在我国边际土地大量种植,既能获得粗蛋白木本饲料,解决农牧争地的矛盾,帮助农户脱贫致富,还可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实现“经济一生态一社会”3个效益统一的利国利民工程。

杂交构树是一种高蛋白木本饲料,用构树饲料发展养殖业,可以减少饲料粮消耗,实现“化树为粮”,这对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2015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杂交构树产业化项目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获得了国家全面产业政策扶持。

目前,务川杂交构树产业已经引起各方关注。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扶贫工作会上对务川杂交构树产业扶贫模式赞赏有加,两会期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福在答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又推荐了务川构树产业 。2017年3月19日,央视第二频道《第一时间》,对贵州务川杂交构树产业发展做了专门报道。构树扶贫是2015年我国十项扶贫工程的唯一 一项产业扶贫,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重点在全国贫困地区实施杂交构树"林—料—畜“一体化畜牧产业扶贫。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8年9月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以开发生物饲料为研究方向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天津博菲德科技有限公司为项目法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组织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

技术专家委员会--院士领衔的15位权威专家

李德发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刘建新教授和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齐广海研究员担任副主任。
共有来自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上市企业等12家单位的15名权威专家组成。

印遇龙院士


印遇龙,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1月23日   ,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首席研究员  ,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带头人、一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在其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率领团队发表SCI论文85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11部。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分别获2008年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氨基酸的营养功能的基础研究获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肖定福教授

肖定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农业大学1515人才学术骨干教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理事,湖南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2004年7月至今在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饲料添加剂研发、营养代谢与免疫调控、猪、鸡与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沈世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获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士学位,1989 年和1994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甘肃省农业厅工作,1989 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此期间,1996至1998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至200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任植物环境信号蛋白质组学解析与种质创新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木本饲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草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出版编著1部、翻著1部。申报专利23件,培育杂交构树2个。培养博士、硕士生研究生40多名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要研究工作:1. 植物重要关键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2. 植物逆境信号应答蛋白质组学解析;3. 构树种质创新与产业化技术研发及其示范推广。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1]“杂交构树低温应答蛋白激酶/磷酸酶网络构建及枢纽蛋白调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01-2022.12),项目主持人。[2]“杂交构树种养一体化示范工程”,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区域中心项目(2019-2020),项目主持人。[3]“杂交构树‘林-料-畜’一体化产业扶贫示范工程”,中科院科技扶贫项目(2016-2019),项目主持人。[4]“杂交构树干细胞繁育技术研究及苗木产业化示范”,北京市科委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成果惠民科技示范工程专项-课题(2015-2016),课题主持人。[5]“耐盐构树栽培繁育”,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子课题(2014-2016),子课题主持人。[6]“麻疯树耐寒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2016),项目主持人。[7]“优质、丰产双流冬草莓选育及其产业化示范”,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2-2014),项目主持人。[8]“耐盐植物筛选繁育与适应性种植滨海盐碱地绿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011-2014),项目共同主持人。[9]“水稻与根瘤菌互作用机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2010-2014),子课题主持人。[10]“水稻抗寒性状形成重要关键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验证”,科技部其它项目-子课题(2009-2011),子课题主持人。[11]“麻疯树种子油脂合成蛋白质组学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2008-2011),课题主持人。[12]“滨海耐盐构树选育与种植试验示范”,中科院科技行动计划项目(2009-2010),项目主持人。[13]“麻疯树抗性机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课题主持人。[14]“水稻灌浆期抗低温性状形成的代谢途径解析”,科技部“863”项目(2007-2010),项目主持人。[15]“枯草芽孢杆菌KB-1111以及新型植物生防与促生剂生产技术的引进”,农业部“948”项目(2004-2007),项目主持人。[16]“水稻应答赤霉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5-2007),项目主持人。[17]“我国特有苜蓿根瘤菌和其宿主植物苜蓿的共生固氮功能基因组”,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002-2006),课题主持人。[18]“DREB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科技部“863”项目-课题(2002-2005),课题主持人。[19]“水稻对环境信号应答的蛋白组学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2002-2005),课题主持人。
沈世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获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士学位,1989 你和1994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甘肃省农业厅工作,1989 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此期间,1996至1998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至200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任植物环境信号蛋白质组学解析与种质创新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木本饲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草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出版编著1部、翻著1部。申报专利23件,培育杂交构树2个。培养博士、硕士生研究生40多名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要研究工作:1. 植物重要关键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2. 植物逆境信号应答蛋白质组学解析;3. 构树种质创新与产业化技术研发及其示范推广。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1]“杂交构树低

编辑:吴静静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