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湘名人在线 时间:2022-08-15 12:13:18
红心召我去听课
——侧记中国作家会员原铁道兵老战士胡玉明“讲好中国故事”
莲静
2022年8月13日,湖南图书馆阅览楼一楼多媒体报告厅,巨幅荧屏上,闪现着耀眼的一行红色字体:
“追溯红色浏阳,赓续精神血脉——讲好中国故事,喜迎二十大召开”。
一位年逾古稀的长者黎良智先生介绍,今天有缘主讲的嘉宾胡玉明,我们原来同在铁道兵第一师政治部工作。
通过他的好学与不懈调查研究,创作了好几部红色文化作品。阅读他的《走读谭嗣同》《走读浏阳罗汉》,我知道作者走读了大半个中国,从有关纪念馆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他有机地联系,反映不同时期的红色革命历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可读性。玉明的努力,不负有心人。今天以秋收起义为背景,追溯红色浏阳,赓续精神血脉,讲得很好。
黎良智前辈的介绍和体会,让我感慨良多。
(一)
胡玉明老师,自称草根作家。
他在今天的讲座上,没有用华丽的语言。
他在讲台上歌颂红色浏阳,讴歌红色革命先烈们的故事,如数家珍,可歌可泣。
我们党在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中,红色浏阳在湖南这块热土上,占有重要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胡老师以朴实无华的情感,用情、用心、用魂,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红色年代,讲述着家乡浏阳先烈们,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甘为中国革命献出壮丽青春的一个个红色故事,他寄希望参会的后人,特别是孩子们,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故事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胡老师到省图书馆作讲座,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的是,6月24日上午。我们一行接到谭卓越先生电话,有缘邀到他的原单位中南大学,参加刘麟瑞老师和胡玉明作家向“中南大学和铁道学院图书馆捐赠书法作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由刘麟瑞老师推荐认识了省图书馆老领导李莹书记。在捐赠活动中,胡玉明老师简要的讲述了作品中生动的红色革命故事,同时震撼了李莹书记的心灵。捐赠活动结束后,李莹书记提议,联系省图书馆,要将胡玉明写作的这么多作品,有选择地安排一次讲座。要让作家笔下许多有灵魂的红色故事,弘扬到青少年中去,以利于赓续精神血脉。
在李莹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省图书馆迅速作出安排,为湘赣边区建设,振兴革命老区,乘势而为。
与会参加讲座的王志坚,也是原铁道兵第一师政治部的老战友。他在微信中说:玉明难能可贵,你做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退休之后还能够保持这样旺盛的精力,搬出一块又一块的“砖头”大作,当然也与你多年来的勤奋努力和积累有关。
昨天的展现非常好,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和小朋友,你在传播红色文化和推崇浏阳的革命精神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进行了很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今社会最需要红色文化传承,包括你这样乐于奉献的人,为你点赞。
(二)
胡老师的确有一颗红心。
因为写作《走读谭嗣同》,我们为弘扬革命先烈而奔走,到过谭嗣同生活、工作过的许多地方,感悟先烈文化。
胡老师用他的赤子之心,写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红色文化作品。
因为他的红心,具有感召力、向心力。
8月13日的天气预报是39°,我们不惧烈日酷暑,不辞艰辛长途,决意要到长沙聆听胡老师的讲座。
8月12日晚,妹妹听我说,明日要去长沙图书馆听胡老师讲浏阳《红色故事》,她当时就说,我正好明天休假,跟你一起结伴去长沙听讲座。
是日一大清早,天还没亮就有人敲我家门。我一看钟表才五点啊!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妹妹平英去听课比我还积极,姐的心情感到由衷高兴。自然有一股无穷的精神和力量吧……
我们忘记了天气是38°39°的高温,俩姊妹做完早餐,接着做完中餐,一块儿把早餐中餐吃完,饱暖腹中,不到10点钟,我们出发乘坐公交车到了浏阳西站,又换乘去往长沙的大巴,一路顺风地前往。
车上空调冷飕飕,下车如鉆铁火炉,滚烫的太阳如蒸笼。长沙是有名的火炉城市,一点不假。好在下车几步,我们又钻进地铁站。地铁深处比地面温度相差10°左右,感觉一身起鸡皮疙瘩。
然而,我们的心,似乎有魂灵在召唤。走过的地方多,感受红色革命烈士的故事多,所以才能引起共鸣。
胡老师所写的作品,我们时常翻阅。走近地铁,从2号线乘坐一站,就换 6号线,又坐一站就到了省图书馆。因为时间比较充裕,距离听讲座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两姊妹呆在地铁下面的候车处休息。遂作口占:
不顾地面火热天,地铁下面魂灵牵。
姐妹中午待地铁,口里细爵葱油卷。
一路上静思,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不知不觉,到了省图书馆,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和主讲老师的粉丝,有的是看到手机群里和朋友圈里的消息来的,有的是慕名来听讲座的。这么热的天气,这么多热心的读者,有在校学生,有年近九十岁的孺者,坚持全场参加,难道他们不怕中暑?
果真是红色文化,还是红色浏阳的故事,牵动了有缘人,吸引了大家。
邵林清说:原来浏阳有很多故事,过去因为没听过,很吃惊。作者大义大情怀,难得写了那么多。张立云老师说:讲得不错,很感人。
(三)
14时30分,随着主持人介绍情况,主讲讲座嘉宾登台,准时开始。
主讲人今天讲座时,声音很沉重。
首先,他作开场白,我是革命老区长大的儿子,也是听故事长大的孩子。
他望着线下的百余名与会者,向台下在座的一位学生指着说,“我也是十来岁的时候,听着奶奶的弟弟、老舅爷讲故事长大的。”
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委员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会后他回到湖南,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毛委员路过浏阳张坊陈家坊遇险的故事,举世皆知。斯诺的《西行漫记》等皆有记载。然而,陈家坊的前辈们,又有谁了解情况呢?胡老师小时候听老舅爷讲过故事。十几年前,他重返家乡采访,了解到许多新情况,写作到了《沉醉湘水》中。毛委员“有惊无险”是有一定因缘的,至少当地的老百姓,始终是这么代代相传。
毛委员首战白沙,大获全胜。当我参观时,看到再克东门的照片,汤采芝营长在战斗中腹部受创,小肠子流出来,他自己包扎一下,高呼为党代表报仇,继续指挥战斗,壮烈牺牲。毛委员在上坪召开军事会议,确定转兵,指挥所有部队到文家市会师。从而掀开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新的红色篇章,走上井冈山,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此时,不禁油然而生,感慨万分。因为,今年是纪念建军95周年。毛委员直接从事领导军事斗争,指挥将士在战场拼搏,确实是在浏阳走向枪林弹雨,打响革命第一枪啊!
胡老师对毛委员“三到浏阳文家市”,有机的联系起来。从1917年住在文家市陈绍休家,在当地作了大量调查研究,还栽了两棵板栗树,举世皆知;没有想到十年后的二到文家市,毛委员在作动员讲话时,作了一个比喻,“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而且影响了胡耀邦、杨勇两位“红小鬼”,投身革命队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到文家市。即在1930年8月20日,当毛 泽东、朱德亲自率领红一军团回到文家市时,不仅取得了歼灭国民党戴斗垣一个旅的辉煌战绩,还解决了红三军团被围堵的困境。8月23日,在浏阳永和镇石江村李家大屋,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胜利会师。24日,整编成立了赫赫有名的红一方面军。
胡老师例举生动,感人至深。每当他讲到浏阳革命烈士李凤廷(李志民将军的二哥)被国民党军官汤某杀害,反动派还惨无人道将他的心脏挖出,听说是挖去炒了吃的时候,我就会潸然泪下,我就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每当他讲到达浒乡丰田村的“何妈妈精神不死”,甘为游击队和地下党通风报信,反动派要她搬迁,她不愿离开自己的山坳茶水店,发誓“生是蒙溪人,死是蒙溪鬼。”硬是被敌人放火,活活烧死,壮烈牺牲时的故事,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
每当他讲到浏阳小河乡潭湾村,当红军撤离根据地后,有十八位地下党员被反动派杀害,而且还将十八颗先烈的人头,悬挂在家乡的一颗樟树上示众时,更加震撼了我的灵魂。
胡老师讲的潭湾村,我有缘两次前往谒拜。目睹了碑石上勒下的铭文和部分烈士名单,每次都是深深地鞠三躬,以表虔诚的缅怀之情。
胡老师所言不虚。因为《走读谭嗣同》,我们的写作团队(丁纯蓝、谭玉英、谭卓越),不断深入采访。又因为都是在一块沃土上生长,根植他心田里的红色种籽,不断发芽。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钻研,终于让我们可以看到他记录的一个个红色故事,创作的一本本红色文化作品,如《沉醉湘水》《浏阳潭湾梦》《走读浏阳罗汉》《血色洞庭忆春江》。他形成的这些大作,堪称红色文化经典,有的填补了海南省、湖南省的党史“空白”。有的作品被中央文献研究室图书室、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史馆、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党史陈列馆、湖南省委党校、湖南图书馆等单位馆藏。
所以说,胡老师今天在省图书馆的讲座,不仅是偶然机会,而是他不断努力,长期修持的过程,自然开花之果。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中国作家会员喻灿锦老师反馈,胡老师滔滔不绝,讲得很流畅,这种形式很好。朱学明老师说,“讲得真精彩。”
妹妹平英聆听后概括“三多三需”,即:胡老师的精神食粮多,肚子里墨水多,浏阳故事掌握多,写了那么多的书,说的也很生动,还那么“吸粉”,一群好学的孩子,主动排着队,纷纷上前要求作者签名赐书。
事实表明,时代需要文人墨客,需要弘扬红色文化,需要有缘人讲好中国故事。
来自浏阳,已经年逾古稀的贝承武老师说:这次参加胡老师的讲座,聆听他演说——浏阳红色文化革命历史,感慨万千,追溯红色浏阳,赓续精神血脉,深入在记忆里,值得借鉴和学习!
作者的忠实粉丝,浏阳李幸福老师不仅在浏阳作了推介,而且不畏酷暑,亲自驾车,载着住永和朋友钟自华,国学老师贝承武,亲临省图书馆参加胡玉明的讲座。返回浏阳时,我和妹妹平英,也是乘坐李幸福老师的车。
永和朋友钟自华在车上分享,听了胡老师今天的讲座,很受感动和启发,浏阳的红色故事太多了,比如说大光洞,牺牲那么多革命先烈,就有待挖掘,需要有灵魂的作家,继续书写更多浏阳红色故事,彰显浏阳精神。
可见,大家听完讲座,仍然感到意犹未尽,都期待胡老师有下一次的讲座活动机会…
(作者:谭玉英,笔名“莲静”,2022年8月13、14日整理)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