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阉割术小史
王佩良张若彤柏莲花黎钰琳
(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相传,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历时12年游历地中海沿岸及岛屿,收集、观察、解剖、记录多种动物,撰写名著《动物学》《解剖》,被誉为“动物学之父”。据说他曾研究过猪和驼的去势技术。董并生在2015年出版《虚构的希腊文明》,人大教授金灿荣不久前也在抖音中说亚里士多德是虚构的人物,引起争议。究其实,我国畜牧业历史悠久,动物阉割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畜牧史上一桩大事。加强其研究与宣传,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振兴民族畜牧业。
一、先秦时期动物阉割术产生
我国动物阉割技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4700多年前的黄帝轩辕时代。明代罗欣在《物原》记载:“轩辕始医兽,少昊阉洁六畜。”明代喻本元、喻本亨合著的《元亨疗马集》记载黄帝大臣董仲先发明“火骟法”骟马。“昔黄帝在位百年,朝内出一贤臣,姓董氏,讳仲先,号通微真人,侍于黄帝之侧。因马食人,帝命仲先制之。真人遂往其所,观马形神,察马脏腑,用玄元天术摘其胆汁,其性愈矣。后蹄齿不息,帝复命制之。真人三往其厩,观标察本,以沙性之法更名骟马奇法,净其两肾,蹄齿息矣。帝嘉其能,以通微之号封之。彼时者始有此法也。”董仲先经多次实验,以“净其两肾”之法,使马“蹄齿息矣”,不再暴烈伤人。如此说当真,董仲先则是动物“阉割术之父”。公畜常在殴斗中睾丸受伤,不能再交配繁殖后代,而性情变得温顺,这种天然的阉割现象也可能给人以启发,导致人工阉割术的产生。有学者提出,中国至迟在夏朝出现骟马技术。
殷商时期,甲骨文卜辞中有表示阉割公猪的文字,表明其时已掌握家猪去势术,唐兰与闻一多对此均有论述。据甲骨文字记载,商代已役使骟马。宫刑是商代五种酷刑之一,给人施行绝育手术。宫刑和阉割术,孰先孰后,学界尚有争议。或说宫刑受阉割术启发而产生,或说奴隶主为保证家族血统纯正,将侍奉妻室的男仆阉割,再由人及物,导致牲口阉割术的生产。学者丁维兵提出,上古神话时代,黄帝与青帝、白帝结成联盟,与蚩尤争夺天下,在山西解州仰韶遗址击杀蚩尤,处置其部下,将男子阉割绝育,将怀孕女子流产,是为最早的宫刑。如果此说当真,则宫刑与阉割术都可追溯至黄帝轩辕时代。
西周时期,政府设置专门职官管理畜牧业,关于牡马公猪阉割的记载较多。《周礼·夏官·校人》孙注: “牡马性悍怒,喜相踶啮,必騬之使驯,而后可乘用也。”牡马发情时性情暴烈,难以驯服。兽医谚语: “牛马兽性应受风流之苦。”公马经阉割,没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性情温顺,不喜踢啮,服从指令,易于调教。骟马强健有力,能耐寒冷。《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校人”职掌“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特是幼龄公畜,“二岁曰驹”,“三岁曰特”。攻为骟割。郑司农释《周礼》注为“攻特为騬之。”许慎《说文解字》注:“騬,犗马也。”“攻特”即阉割雄性马牛,摘除其睾丸,使其温顺,便于调教。周代还有阉猪的记载。《周易·大畜卦第二十六》:“豶豕之牙,吉。”“豮”即阉公猪,性情温顺,虽牙齿犀利,已不足为害。《礼记·曲礼下》:“豕曰刚鬣,豚则腯肥。”豕是未阉割的公猪,皮厚毛粗。豚是阉割过的公猪,膘满臀肥。周朝祭祀和宴席所豚都是催肥的阉公猪。阉割术是一项伟大发明,通过人工选育,大大提高畜牧业产量和畜肉品质。
周代的动物阉割术,除文字记载外,也有考古文物为证。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对山西曲沃县羊舌村晋侯墓进行第六次发掘,清理出一件珍贵的西周晚期青铜猪尊。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商彤流指出这是一只已去势的幼猪。解洪兴指出,这座青铜猪尊是我国周代家猪先进去势技术的实证,令隐晦在先秦文字学中的阉割术彻底清晰,更将中国的“仔猪断尾”养殖技术提前1300多年。1981年,湖南湘潭船形山出土一件造型逼真的商代猪尊,臀腹滚圆,四肢刚健,两眼圆睁,两耳直立,长嘴上翘,獠牙尖长,背上鬃毛挺立,尾巴较短,也可能是一头阉公猪。
春秋战国时期,阉牛则称为犍和犗。《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单张之山有兽焉,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庄子·外物》记载:“任公子为大钩巨锱,五十犗以为饵。”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释:“犗,以刀去其阴。”由此可见,先秦时阉割牛已经普及。《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当时民间以阉割技术养豚,成为日常肉食来源之一。
战国以前,驾车大都役使牡马,少见牝马、阉马驾车,《诗经》所述“四牡彭彭”“四牡骙骙”“駉駉牡马”都是牡马。但齐国骟马业相对发达。《论语·季氏》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为其陪葬的马有六百多匹,都是骟马。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日本学者川田熊清提出世界上骟马以中国最早,秦汉之交需要合乎标准的军马,骟马多起来。秦以前骟马还不普遍。
猗顿原本是鲁国贫寒之士,穷困潦倒,他听说陶朱公经商致富,虚心向其请教。陶朱公授其“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秘诀。他听从其建议,到山西运城经营畜牧业,多养母畜。这里水草丰美,牛羊繁殖很快。但公畜为争夺交配权经常打斗,造成伤亡损失。他非常苦恼。运城是黄帝追杀蚩尤并以阉割方式处置其部下的地方。被阉割的蚩尤部族男子作为仆人,进入王宫中侍候嫔妃,不会发生风流之事。猗顿受此启发,先尝试阉割公猪,效果很好,继而试于牛马,非常成功。凡公畜经阉割,性情温和,健壮有力。猗顿因掌握阉割动物的“绝活”而富甲一方,且富而不忘恩,在临猗王寮村修陶朱公修庙,传为佳话。
二、秦汉时期动物阉割术发展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修驰道,车同轨,攻匈奴,征南粤,运输骑乘,需要大量品性温顺的牲口。秦代养马业繁盛,战马和挽用马均须阉割。宫城帝王乘舆,郭城皇室乘舆,都用骟马。秦普通战车、指挥车、驷乘车、佐车、立车、安车也是骟马牵引,未经阉割的公牛不得拉车。始皇陵出土各类车辆大都由四匹骟马牵引,古称驷乘。始皇陵地宫西侧陪葬坑有两辆髹漆彩绘木车,挽车的马也是骟马造型。由此可见,秦代骈驾、驷驾、六驾都是骟马挽车。秦国战车数量居诸侯之冠,骟马役用最多。秦代战马均系骟马。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骟马,体型大小、高低及各部位比例相同。封土东侧上焦村马厩坑出土二十余具秦代马的遗骸,各项指标与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骟马相差无几,都是精心挑选的良马。骟马最突出的特征在生殖器部位。始皇陵出土的陶骟马、铜骟马都没有睾丸,仅保留呈收缩状态的阴筒。每匹陶骟马在两条后腿之间的肚皮上刻出浅槽,将预先制好的阴筒粘接上。铜骟马都铸造有逼真的阴筒,包皮褶皱的肉感都细致地刻画出来。始皇陵园发掘如此多的骟马遗骸及写实造型,对于研究动物阉割术具有独特价值。
秦汉之交,骑马作战代替以前的战车作战,以骟马为战马的需求大增。当时军营中的战马多患热症,淮阴侯大元帅韩信在前人“火骟法”基础上发明“水骟法”。《元亨疗马集·水火二骟法》记载:“至于楚汉分争时,有大元帅韩氏信将军,因营马多生热症,以为不利于军,遂易其骟法,祛其火烙,用搜筋进步之功,白筋二寸截之,血筋五寸分之,新水净其创口,油盐少许入之,朝夕牵行,如前喂养。此谓韩信水骟之法也。”火骟法即用烙铁一次烙去两个精索,再烙止血,容易掌握,适用于体弱及幼小牲畜,效果最好。水骟法则不用烧烙,而是以手按压精索,反复捻搓,使其从最细处断裂,并在伤口上洒冷水,使血管收缩止血,速度快,要求高,适用于体壮性暴的成年牲口。
汉代初年,汉高祖遵“黄老之学”,注重休养生息,发展农耕,出现“文景之治”。因耕地和使役的需要,阉牛盛行,出现新的“走骟法”,即在公牛行走之时,阉割手持刀快速将牛的睾丸摘除。汉代盛行角觝戏,人们喜欢看斗牛。在斗牛场上,头戴面具的象人挑逗公牛,使其怒而冲撞,象人则设法毁坏牛睾丸将其制服。1976年,河南南阳方城出土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在墓室门楣上发现一幅斗牛拒龙图。一位蒙着熊皮的勇士奋身张臂,右拒一龙,左拒一牛。牛后刻画一位头戴尖顶帽的阉割手,赤臂挺胸,趁牛全力前牴、抬左后脚扑前之际,用左手托住牛睾丸,右手紧握利刀将其割掉。1982年,方城另一座汉代石墓也出土类似石刻画。这两幅画像石是研究古代休闲体育以及兽医阉割的重要史料。“象人斗牛”也是阉割公牛的特技表演,比欧洲西班牙斗牛的历史更早,也更精彩刺激。汉代骟牛,不仅用于农耕、使役和娱乐,也出于人工育种考虑。人们挑选高大健硕的公牛作种,将劣质公牛去势绝育,经长期优胜劣汰,就能人工选育出优良品种。今河南南阳黄牛闻名遐迩,就是自汉代以来二千多年犍牛选育良种的结果。
汉末至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发明外科手术,对畜牧阉割术的影响甚巨。1920年,古籍保存会沈骧在安徽亳州藏书家姚氏墨海楼发现唐代孙思邈手抄本《华佗神医秘传》,1922年由上海大陆图书公司印刷,使濒临失传的华佗遗著重见天日。书中的《华佗兽医科秘传》记载有关禽兽的三十多种病症及治疗方法,对马、牛、羊、猪、鸡的阉割方法和注意事项有详细说明,华佗也为后世兽医阉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民间阉匠尊为祖师爷。华佗“牡豕阉法”:“凡牡豕未愈四十二日者,即可自其肾囊底部割之,摘除其肾子,并将其筋(精索)割断。若已愈四十二日,宜以线系其筋于伤口之处。至豕之已愈二三年已上者,则宜先缚其四足,一人将其全身压住,一人以左手握阴囊,右手持刀,自囊下割开,取出肾子,并割断其筋。其伤口以两指合之,则易于平复。更有一法:先用腊线将肾囊勒之,使紧,使血脉不通。数日之后,其肾襄与子自能脱落。唯小豕有肿痛之恶患,又或所用之线太粗,或结扎不紧,或肾子少许为线所扎,皆足贻害。凡豕经阉割后,则性静易驯,且发育亦较易。其期以春秋两季为佳。”由此可见,公猪阉割有三种情况。一是小公猪阉割相对容易,只要从肾囊底部开刀,取出睾丸,再割断精索。二是两岁以上公猪阉割相对困难,需要二人协力。三是勒扎法,用腊线将阴囊和睾丸一起结扎,使其血脉不通,几日后组织坏死,自行脱落。“阉牝豕法”:“先以一二人将豕压在左边,使不得动。阉者乃于腰间用刀割之,轻取其右侧之肠(指卵巢),将线扎定,急用钝刀割之,或以手撕去其肠。即将与生肠(指子宫)体相连之物,纳入肠内深处,线缝伤口,或以油少许涂之。左侧之肠亦如前法行之。施术毕,可将豕放去。”这是阉割大母猪的方法,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阉割小母猪的“小挑花”相对容易,阉者一人保定施术,术部切开后,用刀柄轻捣破腹膜,轻按压,子宫和卵巢自行跳出,将其一并摘除。并在伤口处用消毒药水消毒,按压伤口,使之复原,无须缝合。“小挑花”手术需要长期实践,方可熟能生巧。
华佗指出,阉猪以春秋两季为宜,夏季炎热,容易感染,冬季寒冷,伤口愈合慢。华佗还在《青囊书》首次论述“阉鸡秘法”:“公鸡生后二三月即可阉割。阉割之日自朝至暮,宜先令绝食,然后紧缚两翅,置鸡于台上。台以竹木制之,有枢机能固定鸡身,使不动。乃于其末一肋骨之前,驱毛纵割之,约寸许,取其肾子,缝其伤口。释使安居巢中,越日如常。”
三、魏晋时期动物阉割术成熟
魏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对稳定,农牧业生产受到极大重视,动物阉割术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肘后救猝方》《臞仙肘后经》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的技术经验。北魏贾思勰任山东高阳太守,全面总结前代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他提出将不宜作种的羊全部阉割售卖。《齐民要术·养羊五十七》:“羊羔腊月正月生者留以作种,余月生者剩而卖之。“剩”即“騬”,阉羊。阉羊之法为“羊生十余日,布裹齿脉碎之。”“齿脉”即精索睾丸,将其以布包裹,用锤或木棍击碎。这种“剩羊法”为无血去势法,不破伤口不出血,可防止破伤风。关于阉猪,《齐民要术·养猪五十八》记载:“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后犍。不犍者骨粗肉少。如键牛法者,无风死之患。”仔猪出生后三日即行断尾术,出于多种考虑,一是避免小猪因频繁摇尾造成热量损耗,从而加速增肥,二是有效减少家猪相互咬尾造成伤害,三是避免六十日后阉割手术伤口因摇尾而受到感染。仔猪早阉割可防止破伤风:“三日掐尾,则不畏风。凡犍猪死者,皆尾风所致耳。犍不截尾,则前大后小。”
晋人葛洪著《肘后救猝方》,既可医人,也可医兽。此书记载许多阉割雄性畜禽的专有名词,如骟马、宦牛、羯羊、阉猪、镦鸡、猗狗、净猫等,却没有记载阉割母畜,可能是当时为了扩大生产,很少阉割母畜。
四、明清时期动物阉割术高峰
元末明初,战争不断,牲畜尤其是战马损耗严重。元代兽医卞宝(字卞管沟)主治马病,著有《痊骥通玄论》,书中提到骟马术。明政府恢复牧业生产,重视马匹饲养,兽医阉割技术得以推广。杨时乔撰写《马书》,图文并茂,以“对答”方式阐释“水火”二骟法。“司兽问于医者曰:余观骟马之法,有烙筋、不烙筋者,何也?医者曰:烙筋者,火骟也。不烙筋者,水骟也。”“司兽曰:净肾之法有奇妙乎?医者曰:凡净肾者,上合天时,下应地利。择令晴明日霁,禁忌风雨阴寒,莫犯血支血忌,回避本命刀砧。晴明空草,于平坦地面,将兽搏倒,卧地稳平,右手持锋,左手按穴,仔细用心,于千金穴上轻手急剖一缝,挺出肾子,推起皮膜,以手指擒其肾,夹板束其筋,火烧烙铁烙之。以新汲水将刀口积血洗净,油盐少许倾入穴内。即令放起,徐步牵行,栓养净室,三七日痊愈。”这是火骟法,又称烙骟法。
此外还有水骟法。该书还对两者的优劣作了比较。“二者何为上工?医者曰:两骟之法不相上下也。火骟者,烙骟也,存筋存性,血凭火烙,令兽不损腰胯。水骟者,生骟也,净筋净性,血凭筋分,令兽不生热症。凡用者,令观盛衰行之。”阉割马牛有些注意事项,必须选择晴朗天气,将牲畜放于平坦地面。阉割后须轻轻放起,徐徐牵行,方可放入厩内调养。健康牲口可阉割,生病牲口不宜阉割。火骟以铁烙,水骟以冷水洗,都是为了止血,异曲同工。
喻本元、喻本亨撰写《元亨疗马集》,将牛马阉割术并列,歌决为:“改骟牛马按阴阳,牛有走肾马连肠。临期斟酌开疮口,摘一分筋按典章。白筋二寸令刀割,血筋五寸莫教长。夹板束之烧烙铁,此乃仙家净肾方。”这表明牛马阉割都用火骟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隐睾”的阉割技法。隐睾在牛身上称为“走肾”,在马身上称为“通肠”。“改骟牛马按阴阳”就是指阴(隐睾)、阳(外肾)两种阉割方法。隐睾在腹腔内,亦称为腹股沟赫尔尼亚,古时称通肠。将其摘除,手术复杂,创口大,需要特别仔细,防止肠管滑入腹腔外。且腹膜层的缝合特别重要。割断白筋、血筋的长度分别为二寸和五寸,太长太短都会损伤筋膜。
此外,羊也大量阉割,以供食用和售卖。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牧养六畜”记载:“便民图曰:栈羊法,向九月初买脓羯羊,多则成百,少则不过数十羫。”“羯羊”即阉割过的羊。“脓”即膘。对于不能作种只能食用的羊都要阉割,阉羊之法:“生十余日,用布裹齿脉碎之。”此种捶骟法亦用于骟牛。用麻绳绕紧公牛睾丸,用木板将其敲碎,再涂上香油,朝夕牵行。捶骟法对牲口刺激强烈,易导致出血坏死,故现在不常用。关于骟猪,《农政全书》记载:“猪豮幺幼……其子三日掐尾,六十日后键。三日则不尾风。凡死者皆尾风即致耳。犍不截尾,则前大后小。犍者,骨细肉多。不犍者,骨粗肉少。如犍牛法者,无风死之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六畜阉割之名,猪曰豮,牛曰犍曰犗。马曰骟。羊曰羯。狗曰猗。鸡曰阉。明代朱权《臞仙神隐书》记载:“骟马、宦牛、羯羊、阉猪、镦鸡、善狗、净猫。”对畜禽阉割术冠以专用称呼,表明当时动物阉割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清代,满清统治者为防止百姓zaofan,严禁养马。康熙三年(1664)颁令:“凡违禁贩卖马匹… …不论马贩马牙,俱处绞刑。”后二年又颁令:“在京民人违禁养马,如告发者为旗人,即以马给赏;系民人,由刑部动支库银五两给赏,马入宫… …”视兽视为“异端”,兽医地位每况愈下,人们不愿学兽医,兽医事业发展缓慢。老百姓为养家糊口,饲养牲口家禽,少不了兽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隐居乡间的知识分子张宗法收集大量兽医经验,编撰《三农纪》。他在“畜牧卷”中指出,马、牛、羊、鸡、猪的阉割术称谓源于古文献。他对阉割小母猪的“小挑花法”技法有明确记载。“豚生,雄者一月去其势,雌者两月剓其蕊。”“剓其蕊”指摘除小母猪卵巢。在小母猪保定后,以刀尖刺入术者手按压的小母猪左侧腹下部后二至三乳头之间的外侧1厘米处,作纵形月牙状切口,刀尖深度1厘米,一次性穿透皮肤、肌肉和腹膜层,然后拔出术刀,加压,子宫角自动跳出切口外,再轻轻抽拉出两侧卵巢,一次性摘除。如未跳出,则用刀柄深入切口轻挑,即可挑出,再按上法摘除卵巢。这一方法简单易行,不伤害小猪,须熟练生巧。
1785年,郭怀西注解《元亨疗马集》,撰写《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深入论述牲口阉割术后如何防止破伤风。具体做法是,“分筋用食盐一盏炒焦,令干,擦断血筋;其胞内另用炒盐百草霜(锅底灰)少许,共研细末,真麻油半盏,调匀,灌入刀口胞内。若骟牛只用炒盐,不用麻油、百草霜。”这种方法行之有效,非常先进。
清代,边疆地区的兽医阉割技术也非常成熟。每年春季,官府派定专人至北方草原督办马驹的阉割。贾润之《中国马政志》记载:“原定每年春季太什寺满洲堂官一人,亲往口外将马驹验骟,秋季往口外将三岁骟过之驹拨给入群。”乾隆五年,两翼牧厂建有骟马十六群,设有牧长、牧副、牧丁管理,每群至少有骟马400匹。雍正三年,两翼牧厂有骟马三十二群。三十五年又增骟马六群。三十八年又增骟马八群。《清会典·说例·兵部·马政》记载:“又挑出四年五年六年孽生马驹,堪以骟割者3095匹。”这些骟马经过训练,用于战骑。山西、新疆设有牧厂,饲养骟马。台湾高山族人至深山捕捉野牛,经阉割后驯养成耕牛。《台湾府志·番社风俗》记载:“取其牡者驯狎之,阉其外肾以耕,其牝者纵诸山以孽生。”
1800年,江西兽医傅述凤编撰《养耕集》,记载骟牛术。清人李俊声编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有关阉割动物的各种名、词、字,并予以定声和训诂。《猗觉寮杂记》《活兽慈舟》 《猪经大全》《刍牧要诀》《猫苑》《抱犊集》也记载各类动物阉割的不同称呼。
五、中国动物阉割术外传
中国动物阉割技术不断成熟,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致富路径,也提高了动物肉质和产量,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国动物阉割术独步全球,在明清时期流传国外,墙里开花墙外香。日本享保十二年(1727),德川八代将军吉宗为发展养马业,从中国聘请陈采若、沈大成、刘经先等熟悉马匹调教、骑乘、饲养、治疗的畜医名家东渡讲学。刘经先为祖传三代的兽医,专门讲授马病的治疗、方剂、烧烙、针灸疗法以及骟马术。他们将讲义编纂成《清朝马法口传》,被日本白井恒三郎编入《日本兽医学史》。书中介绍:“猪狗牛羊的阉割技术施行后,其精不泄,易于肥育,性情温和。骡如不阉割,则见马即咬。驴不阉割,则大声鸣叫。”对骟马的注意事项记得详细。“中等肥度的马用火烙,很肥的马用水骟法。特别指出切去睾丸后三天内不饮水,饲料则以含水多些为好。烙后七天之内,饲料中增加煮豆。二十一天内,将绳从两面短系,使马昼夜不得卧倒,每日牵行散步三次。”猪的阉割,则“在阴囊正中纵切,取出两个睾丸连同白筋五分左右,切口不必缝合,无须敷以药物。”由此可见,日本的动物阉割技术和经验均来自中国。
1807年,德文杂志刊登《zhongguozhu阉割器械》:“这一器械曾为十八世纪由瑞士商人带走,瑞士的一位兽医赠给丹表农牧学院埃瑞克费鲍科教授著文介绍,引起兽医界的轰动,并将阉割器材在丹麦哥本哈根农牧学院兽医博物馆中展出。”阉割技术和阉割工具在瑞士、丹麦等欧洲国家快速传播。欧洲此前因不懂动物阉割技巧,蓄养的公畜未摘取性腺,分泌的弗洛蒙和粪臭素进入脂肪,烹饪时散发出浓重的骚膻味,难以下咽,只得以大量香料掩饰,从而造成欧洲对东方香料的大量需求。据学者叶舒宪不完全统计,汉语关于动物的阉割至少有24种说法,分别从阉割对象的种类、年龄、体重、毛色以及方式进行分类编码,体现中国动物阉割术极度发达。正如美洲印第安人能精准辨识大草原的动植物种类,爱斯基摩人对冰雪有数十种不同称呼,这种保存在语言文字中的民族性感知认识模式正是最有文化特色的宝贵经验遗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的语言范围就是我的世界范围。”古汉语也是中国广博深邃的动物阉割术活化石般的永久见证。英语关于阉割的表述非常贫乏,主要有两个单词:GELD,骟马;SPAY,割去母畜卵巢。根据“糯文糯语”英汉同文原理,即英语单词的每个字母可对译为一个相应发音和意义的汉字,GELD四个字母可解读为“割、刈、劙、镦”四个表“阉割”的汉字。SPAY四个字母也可解读为“骟、铍、阉、猗”四个表“阉骟”的汉字。这种解读看似牵强附会,也许正揭示了西洋阉割术源自中国的真相。
中国兽医阉割术发达,经长期选育,优质猪种资源丰富。南方猪种体型小,繁殖力强,毛发稀,耐暑;北方猪种个头大,体型壮,毛发多,耐寒。西方传教士见中华家猪品种优良,肉质鲜美,于是伙同欧洲商人不断引种。从18世纪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养殖户从中国进口许多猪种,并杂交出约克夏、杜洛克、皮特兰、汉普夏、大长白等新猪种,催生了西班牙、德国、丹麦、美国等养猪大国。由此可见,中华猪种为世界工业化养猪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如果没有中国家猪驯化史,世界养猪业将一片黑暗;如果没有中国种猪,西方不可能拥有现代畜肉养殖加工业。
中国人喜食猪肉,猪肉市场规模超过万亿。每年养殖牲猪7亿多头,产量超过55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占全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的五分之一。西方资本集团为掌控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首先从猪种下手,打着“工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幌子,让中华本土猪种快速消亡。1960年普查,中国本土猪种有100多个,如湖南宁乡猪、四川成华猪、浙江金华猪、广西陆川猪,都是优秀品种,具有产崽多、食谱广和易饲养的优点,是各国养殖户公认的好品种。2006年普查,中国只有88种地方猪种,85%的存栏数量急剧下降,31个品种濒临灭绝,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未发现,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灭绝。目前,中国地方猪种只剩48个,荣昌猪的数量甚至比熊猫还要少。老祖宗花费上万年时间选育上百个猪种,仅60年就损耗大半,触目惊心!中国每年花大价钱从国家引进欧美“良种猪”,如当年的鸦片,利源外溢,且使zhongguozhu种陷入了“越引进越退化”的恶性循环。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明教授曾警告,中国本地猪种走向灭绝无疑是一场“生态灾难”。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由于遗传多样性丧失以及种猪适应能力削弱,中国本土养猪业倍受摧残,愈发脆弱。在经过长期间布局以后,冲锋在前的高盛集团终于亲自下场,连续收购中国十多个养猪场,吹响了进军养猪产业的号角,形势危迫!
中国人对动物阉割的历史最久远,认识最深刻,技术最高超,应用最广泛,贡献最巨大,举世无双,值得骄傲,不仅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提高动物阉割技术,也需要保护好老祖宗精心培育的优秀品种,守住自己的饭碗,不让外人觊觎!
作者简介:王佩良,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始人;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
张若彤,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3级硕士生。柏莲花,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4级硕士生。黎钰琳,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4级硕士生。
编辑:李锦辉 李顺萍